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科技]星火计划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国家财政拨款资金从每年39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1103.4亿元,其中自筹资金637亿元,申请银行贷款378.2亿元,解决农村就业人口202.5万人,预计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值4827.5亿元,新增利税1048.1亿元,节创汇173.7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明确目标,提高能力,培养高素质农村劳动者

    “十五”期间星火科技培训工作思路做了重大调整:培训目标从单纯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的转变;培训内容从强调数量型生产技术培训,向质量效益型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扩展;培训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远程培训和田间指导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转变;培训的组织推动从批准培训班的组织方式,向以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为重点的培训工作总体推动方式转变;培训的资源从星火计划系统的单打独斗,向以科技部门内部培训资源整合为基础,强化部门联合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力量的集成转变。

    “十五”期间通过认定50个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支持629所星火学校和开发大量的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和适应“三农”需要的远程培训课件,培训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星火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500万人次,在推广大量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强化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形成一支广泛参与的农村科技服务大军

    “十五”期间,国家层面星火计划支持了包括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区域成果转化中心等在内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900个。星火计划引导带动下,各地培育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中介数千个,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同时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如浙江省在欠发达乡镇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帮助乡村建立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陕西省宝鸡市建成了34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大院,引进农业专家近百人;广东省建立了29个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投入6.2亿元,带动农户123,365户,农民增收6.3亿元;甘肃省积极推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关系;山西省实施“农村技术承包计划项目”,以评奖鼓励为手段,把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向全省广大农民推广。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把大批科技人员引入农村生产一线,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环境。如湖北省的“优质油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广东省的“优质鸡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山东省的“蔬菜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云南省的“花卉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和陕西省的“苹果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作,不断增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势产业科技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基层农村科技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三、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

    星火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实施以来,通过构建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星火110科技信息贡献和服务平台建设,使农村信息化网络覆盖到全国大多数区域。如安徽星火网网站拥有注册会员43000人,涉农企业859家,日均点击率在10000次左右,累计促成网上交易额达40多亿元,服务涉及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河南省郑州市通过利用电视上网这一农村信息化新途径,建设了基于电视和机顶盒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使农民利用电视在家顺利实现上网。甘肃省搭建了“电脑农业”和“数字河西”的业务应用体系,建立了一批市县级星火服务网络系统和农业技术数据库,培训了一批农业信息化技术队伍,初步形成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及专业服务体系。

    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发了服务“三农”的专家系统和大量的课件资源,为实施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进了农民知识化进程。如上海市五年来完成了共计98部、片长总计逾1500分钟的相关农业、科技方面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制作、刻录1500张左右各类DVD、VCD及多媒体光盘;北京市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上所制作了十大类共1000多项、总容量超过150GB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第三产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课件。山东省建设了包括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农业专家等十余个专业数据库和220余个农业多媒体课件,开发了番茄、黄瓜、西瓜、大白菜等多个实用性很强的农业专家系统。这些工作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以提高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创新示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点,提高了乡镇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吸纳带动能力,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如河北省在“十五”期间对10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和40个省级区域性支柱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目前全省有30多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产值超亿元。

    依托当地区位和各种资源优势,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强化科技投入,培育和发展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星火产业带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效途径。在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带动下,全国出现了“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广东103个专业镇,2004年产值达到3200亿元;浙江、福建等地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北京市十渡镇星火密集区对镇域拒马河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开发旅游农业,建设民俗村、观光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等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陕西苹果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咸阳市2004年的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实现国内总产值244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10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3亿元。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以来,在河西走廊六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69项,投入项目资金共91919万元,经过两年建设,成效明显。重庆市围绕三峡库区“三农”问题、产业“空虚”和移民问题,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将在重庆库区沿长江两岸,建设由多个产业集群组成的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

    五、转化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加快农村技术进步

    “十五”星火计划紧紧围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升级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广了对行业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超过6000项,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河南省先后实施了“豫麦34大面积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郑麦9023大面积示范与产业化开发”等一批星火计划项目,加快了优质小麦的生产,发展成为全国优质小麦面积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山东省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使示范基地改型果树当年亩产达到2432公斤,每亩较对照(未改型)增加效益5050元。通过36个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扩散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转化、示范和推广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

    六、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

    “十五”期间,科技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与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紧密配合,以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地区的55个贫困县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以星火科技富民为目标,对科技扶贫开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扶贫规划,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培训,普及了科技知识,引入和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试点示范,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内引外联,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群;积极推广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农村科技服务新型模式,支持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科技扶贫开发工作极大提高了老区人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提高了农民应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了革命老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仅2003年在六个定点扶贫县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6135人次。使这些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0年的40多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32万人;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今天,大别山区的蚕桑、茶叶、板栗、中药材,井冈山区的笋竹、水禽、优质水果,陕北地区的枣、杏、果、菜,已成为当地主要支柱性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2001年科技部、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启动了“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在陕西省榆阳等五个县市的试点示范,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加快贫困地区科技进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科技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