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国际航运业和造船业的繁荣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开发,加大市场开拓,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2005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1000万吨,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五”期间,造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九五”,也明显高于同期其他造船国家的发展速度,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从承接订单看,预计2005年年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将比2000年底翻两番,基本保证了“十一五”前三年的任务。
二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船型开发取得重要突破,一批新船型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批量订单。我国自主设计的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已累计承接订单17艘;自主开发的17.5万吨绿色环保型散货船已成为国际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 40%。集装箱船实现系列化、标准化,批量接单90多艘,成功开发8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并具备了进入万箱级船市场的能力。攻克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关键建造技术,进入了这一尖端高技术船舶市场。海洋工程方面,已开发和建造了20万吨级以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和多型海洋平台。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成为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是造船效率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十五”期间,通过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建设,骨干船厂基本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造船,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船周期明显缩短,骨干船厂主要船型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全行业完工船舶中超过50%提前交付;全国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35%,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预计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将比2004年有大幅度增长。
四是管理与改革不断深入,产业活力增强。船舶行业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和引导了产业快速、有序发展。中船集团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调整和专业化重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地方船舶工业企业股份化改造迅速推进,浙江、江苏等省市船舶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民营化。船舶工业形成了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国防科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