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取得历史性飞跃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1-2004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由12263亿元增长到27186亿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32000亿元;2001-2004年间,高技术产品出口由465亿美元增加到1655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2150亿美元左右。《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4》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4-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于美日之后,超过德、法、英、加等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分别比“十五”初期上升了二位和三位。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分别达到约5.9亿部、8500万线、4500万台和13800万台,占全球份额分别为40%、20%、27%和70%。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超过6%,对整个工业产值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5%。2001-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0%,占GDP的比重由3.18%提高到4.85%;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52.7%,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7.5%提高到27.9%。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话总用户数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由“九五”末的约2.3亿户、0.2亿人增长到“十五”末的7.5亿户和1.1亿人,分别增长2.3倍和3.8倍。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加快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中又派生出很多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高技术产业在局部领域已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生物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开发或具有一定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控制系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空白提高到30%以上。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大企业迅速成长,正在向世界级的跨国企业迈进,华为、中兴、联想等一批高技术企业走出国门,正迅速向国际市场扩张。微电子、光电子、软件、生物、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走开放型发展道路,创新体制,营造环境,吸引了大量跨国投资、先进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极。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国家制定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其完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国内外投资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积极性。政策实施的四年间,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超过200亿美元,是过去几十年投资总额的4倍多;软件企业数量增加到近万家,销售收入与“九五”末相比增长了3.3倍。相继研究制定了电信、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下有效竞争的电信、邮政市场格局。制定并颁布了《当前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并积极研究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积极性,引导资金投向,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实施了12大高技术工程和20多个重大产业化专项,带动全社会投资1400多亿元,使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