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住房消费持续扩大,房地产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
一、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预计将突破5.3万亿元。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万元,相当于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1%;2005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3240亿元。
城镇住房市场化进程加快。按新建住房竣工面积计算,城镇住宅市场化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约67%。
个人住房消费持续扩大。仅以商品房销售额计算,2004年居民个人购买比例由2000年的80.5%增加到的93.2%;个人购买商品房消费支出额达968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1倍。预计五年累计购房消费支出超过4万亿元。
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11月底,商业性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2.4倍和4.4倍;住房公积金委托性贷款余额比“九五”末期增长4.5倍。
存量住房买卖、租赁市场日趋活跃。“十五”期间,随着取消房改房上市出售的限制以及住房交易相关税费政策的调整等,存量住房买卖、租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南京等一些城市存量住房成交量已接近或超过增量住房成交量。
房地产开发、中介和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达到405.4万人。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合计每年在2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7174亿元,约占GDP的4.5%,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
二、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住宅建设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年均建设规模达到近13亿平方米,其中城镇约5.7亿平方米,农村为7.3亿平方米。
人均住房水平持续提高。“十五”期间,在城镇人口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2平方米的速度增长,2005年预计达到26平方米。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9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了3.1平方米。
住宅综合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城镇住宅成套率由2000年的67%增加到2004年的82%。农村居民住房中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所占比例已达80%。“十五”期间,有32个住宅小区通过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验收、44个已经竣工的项目获得了A级住宅性能认定,对提高住宅综合质量和性能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住区环境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城镇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全面实施了物业管理,2004末全国物业管理规模已达28.8亿平方米。此外,一大批棚户区、危旧住房以及“城中村”进行了改造,一些旧住宅小区得到整治,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的状况。(建设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