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已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41.4万人,其中改制企业安置富余人员98.5万人。中央企业中共有78家上报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方案,已批复的实施方案共涉及改制单位3820个,涉及三类资产总额1066亿元,净资产440亿元,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0万人;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共有987户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湖北等地区,共涉及改制单位3247个,分流安置富余人员81.4万人。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成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主要渠道,是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矛盾之一。与过去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时采取下岗分流方式不同的是,在主辅分离过程中,从主体企业中分离的富余人员大多数都在改制后的企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岗位,并与改制企业重新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大大缓解了社会再就业的压力。同时,一些辅业企业改制后由于发展迅速,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除安置原企业的富余人员外,还新增了就业岗位。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力地推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已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正在逐步化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据统计,中央企业中已批复的改制单位中,机械、制造、修理、印刷等中小加工类单位占32.2%,餐饮、娱乐、商贸、旅游等多种经营、服务类单位占26.6%,建筑、房地产、监理、设计、安装等建筑类单位占14.2%,客货运输类单位占6.9%,物业、医院等社会服务类单位占13.7%,其他单位占6.4%。这些辅业资产的剥离,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为主体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创造了条件。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为解决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并存的问题提供了现实途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东方锅炉厂1988年股份制改制后,存续企业承接了辅助生产、生活后勤、社会职能等低效、非经营性资产和大量冗员,不得不依赖上市公司生存,辅业没活力,主业难发展。2003年起,东方锅炉厂将实施主辅分离与妥善解决存续企业的问题结合起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存续企业连同富余人员已全部脱离主体进入市场,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富余人员问题及存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达到了精干主业、搞活辅业的预期目的。10家改制企业2005年第一季度全部实现盈利,主业东方锅炉股份公司卸掉包袱后也得到更快发展。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以多种方式推进了辅业企业产权多元化,给辅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中央企业已获得批复的实施方案涉及的辅业单位中,93.9%已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其中职工股占总股本的57%,国有法人股占18%,外来投资者(非国有)占15%。产权明晰使得改制后的企业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大大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廊坊管道厂改制后,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改制一年后销售收入由原来80%左右依赖主体企业转变为80%来自于外部市场。同时,一些企业在辅业改制中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改制方式。原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所属宝钢建设公司改制时,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竞价实施国有产权转让,最终由外来投资者与原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分别按60%和40%的比例受让国有产权,整体转让价格高出净资产评估价值近20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率达到28.5%,并为改制企业引入了有实力的投资方,增强了改制企业的发展后劲。(国资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