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雪山。长江干流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区、市),汇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年平均水量在入海口处为10000万立方米(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工程坝址处为4500万立方米)。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人口约占33%,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40%(2002年统计数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上游起自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下流迄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三峡工程因位于该河段的西陵峡中而得名,坝址在宜昌市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宝库之一。最早提出三峡工程,首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他就曾提出过在三峡建坝的设想,以改善川江航运,开发利用长江水力资源。自那以后,无数的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值得提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潘绥先生1944年建议在三峡建一总装机容量为1050万千瓦的发电厂。同年9月,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先生考察了三峡,编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建议在宜昌上游建200米高坝,装机1056万千瓦,同时有防洪、灌溉、航运之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五十年代起,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亲自关怀和过问过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问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搞好三峡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三峡工程从1954年开始论证,至1992年批准兴建,历时38年之久。对该工程的研究,不仅国内的科学界、工程技术界几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与咨询工作。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经过缜密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论证,1989年5月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此后,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聘请了163位各方面的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并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