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兴建对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三峡建坝后,年均发电量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电代替三峡工程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水电,需建14座13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站。
三峡建坝后,库区气温将“夏降、冬升”,更有利于桐、药、桔、栗、桑、茶等喜温作物的生长。三峡珍稀植物大多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上;淹没区珍稀动物分布极少,并已采取措施异地保护。中华鲟回游产卵问题已在葛洲坝采用人工繁殖投放和自行回游至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对白鳍豚、扬子鳄、大鲵和江豚的生息繁衍均无影响。中下游洪灾得到控制,有利于消灭钉螺及吸血病和各种瘟疫的流行。
三峡建坝后,江水受大坝调节,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大,但不影响中下游沿岸地区自行排水;潜水位也不会变化,更不会加剧土壤沼泽化和潜育化。三峡大坝每年十月因蓄水而下泄流量将相应减小,但下泄流量仍将大于上海地区降盐度所需;在咸潮入侵严重的枯水期,下泄流量仍将大于建坝前流量,对冲淡咸潮和降低盐度效果更显著。河口的盐渍土仍将继续向脱盐方向好转,水质营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重庆市高度均在海拔210米以上,三峡建坝后,百年或千年一遇洪水位,将不超过朝天码头的200米高程;即使不考虑重庆以上江段100年内建水库拦沙和调节洪水等有利因素,重庆不但不受洪水和泥沙的威胁,而且将有利于改善港口条件。三峡水库为河道型,首尾落差120米,长江每立方米水的含泥沙量,是黄河水同单位含沙量的1/30。
三峡建坝后,采用“蓄清排混”即“静水通航,动水拉沙”并辅以“机械清淤”措施,水库运行100年后,仍将保留92%调节库容。300公里的库区两岸,有22个可能失稳滑坡体,总量3.8亿立方米,即使全部滑入水库,也仅占9‰的库容。大坝建在沿江110公里、横跨长江约70公里的花岗岩地壳上,并按Ⅶ度抗震烈度设防,不论天然地震或水库诱发地震,其烈度不超过Ⅵ度,均不危及大坝安全和水库寿命。(三峡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