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创新成就]中外医学专家盛赞青藏铁路卫生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2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2004年8月12日至19日,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暨第五届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举行。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吉姆斯、上届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皮特·哈克特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秘鲁等23个国家的160多名外国知名专家和国内230多名高原医学及相关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际高原医学会副主席约翰·威斯特在大会发言中指出,青藏铁路格拉段在世界历史上是最富挑战性的高海拔项目,可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建筑——万里长城媲美。当了解了铁道部和参建单位致力于保障建设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防治救护急、慢性高原病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建立完善的高原铁路建设卫生保障体系,提出了符合青藏高原实际的就地抢救原则,大大降低了高原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病率,为青藏铁路建设者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情况后,他对青藏铁路建设防治救护卓有成效表示满意。

    三年多来,参加青藏铁路建设者累计10万多人次,没有发生因高原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病而死亡的事故,这是一个奇迹,但外国医学专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上届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皮特·哈克特就提出,你们用了什么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告诉他,就是用你的办法(皮特·哈克特曾提出高原肺水肿治疗三个原则:低转、低转、再低转)。吴院士说,我们中国有个创造,对高原肺水肿抢救用了这样一个词,即“三步曲”。首先进入高压氧舱,就是模拟海平面的环境,使氧气大大增加。第二是从高压氧舱出来再进入高压袋,第三从高压袋再送到医院吸氧。这就是我们的经验,我们成功了,没有死一个人。吴院士觉得这“三步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工地医院现场观摩中,中外高原医学专家亲眼看到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艰苦条件下,医院内设置手术室、急救室、观察室、住院病房,配备了彩色多普勒、高压氧舱,建起大型制氧站等卫生保障设施,纷纷称赞“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建设工地能有这么好的工地医院和医疗条件,真是了不起。”“修建青藏铁路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建设单位医疗设施这么先进,卫生保障工作做得这么好,我们感到很吃惊。”乌克兰的一位高原病专家表示,青藏铁路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对他们很有借鉴意义,希望以后加强合作与交流。

    在高压氧舱室,很多外国专家学者进入氧舱,戴上氧气面罩,亲身体验、感受。过去仅在急救时使用氧气,现在成为高原铁路建设者必备的劳保品,中外高原医学专家对此感到难以置信,称赞青藏铁路建设科学保障人员健康。(铁道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