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多彩,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有特有的、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不可逆转,有的植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高寒、干旱、原始和极其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而野生动物保护、高原植被恢复以及湿地、湖泊环境保护和冻土环境保护,更是铁路建设面临的环保难题。
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两项:一是做好污染防治,二是搞好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青藏铁路穿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水污染防治责任重大。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则放在生态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植被、湿地系统、水源、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上。
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是: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青藏铁路自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充分认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有力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冻土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热棒路基以及以桥代路等工程措施保护冻土环境,冻土区桥梁桩基施工大量采用旋挖钻干法成孔,严格控制桩基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房屋采用通风或架空基础,减少对冻土的热扰动。
在高原植被保护方面,一是对临时用地的选址进行严格优化,控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在有植被的地方盖房修路,并限制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二是进行植被移植和表土保存,也就是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促进植被恢复或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三是进行植草试验。为解决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的技术问题,开展了高原植被恢复、路基边坡植被营造技术、高寒草甸植被恢复与再造等试验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风火山和唐古拉山南段草皮移植成活率接近100%。当雄、安多、沱沱河等不同气候区路基边坡植被恢复和再造植草试验获得成功,为青藏铁路建设植被保护与再造工作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湿地、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为保证江河源区生态功能不受影响,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地段的线路,选择了逢沟设桥涵、增加小桥涵密度、大量采用以桥代路、路基填筑渗水材料等措施,保证了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充,防止湿地萎缩,确保了水源涵养功能不受影响。对沿江河湖路段,制定了专项生态环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禁止垃圾、施工废料等有害物质堆放在河流和沟渠道水体附近。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集中沉淀处理后,用于绿化或降尘,严禁排入江河水体。有效防止了对水资源及湿地造成污染。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共设置专门的野生动物通道33处,沿线路方向累计长度达59.84公里。同时,沿线还有大量的桥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也可供野生动物通行。施工中的取弃土场、砂石料场、施工营地均远离了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每逢藏羚羊迁徙季节,主动停工让道。
在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对沿线垃圾进行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分类处理,可降解的就地填埋,不可降解的集中运至山下垃圾场进行处理。
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严格控制对地表的扰动面积;弃土弃碴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主体工程与防护工程同时施工。(铁道部提供)

(图片:大桥两侧植被恢复)

(图片:铁路大桥为青藏高原又添了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