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重庆市民政局:抓住关键环节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6日   来源:民政部

抓住关键环节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重庆市民政局    

    重庆既是一个结构调整任务重的老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市,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有相当一部困难群众在较长时期内仍难以靠自身能力走出困境。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74万人,农村五保对象11万人,农村特困(低保)户46万人,重点优抚对象13万人,加上灾民,常年需救助的对象500万人左右,约占全市人口的15.6%。为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利益,创造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去年在青岛召开的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和谐重庆,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健全体制机制,搭建救助工作平台

    为建立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今年初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灾害应急救助、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援助三大系统为基本框架,健全体系,完善机制,优化政策,整合资源,强化措施,提升能力,力争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社会慈善援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并明确了市协调委员会及办公室和19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和救助信息通报制度。市政府还专门发文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有序推进。目前,全市40个区、市、县政府均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成立了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构,并利用现有的乡镇街道和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从上到下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使社会救助工作由部门主责向政府主责转变,由分散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各自为政向密切协作转变,形成了强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良好态势。

    二、实施重点突破,完善各项救助制度

    按照“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示范,面上推广”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工作抓落实,主攻难点问题求突破,积极健全和完善各项救助制度。

    ——新措施深化城市低保。在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工作“五项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民主评议制度、低保对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制度、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制度、低保工作督查制度、低保工作信访通报制度)基础上,为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在全市范围又推行了低保对象就业后3个月的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的低保渐退制度。同时从明年起,市再就业基金将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实现就业的人员按就业收入情况给予相应比例的就业补贴。为突出保障重点,全市实施了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以及患重大疾病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低保金补助的分类救助政策。

    ——新模式完善农村五保。针对今年我市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村五保供养面临的新情况,市政府批转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的意见》,明确将五保供养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并改革五保供养经费拨付方式,全面推行财政直接发放制度,由区县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敬老院和五保人员情况,通过金融机构将五保供养经费直接支付到敬老院和散居五保对象,“一院一账,一人一卡,一月一拨”,确保按时足额兑现。同时,探索建立“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以村五保家园为主体,以包户扶养为补充”的三种供养形式,计划用五年时间修建5000个村“五保家园”,解决5万名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到2010年实现全市集中供养率达到70%的目标。2004年和2005年,市级投入6000万元,补助边远贫困乡镇新建250所敬老院,使全市敬老院总数达到1126所,床位4.6万张,实现了乡镇敬老院全覆盖,并全面推行敬老院“268”管理模式(即敬老院成立党支部和院务管理2个委员会;设立生产劳动、卫生清洁、民事调解、学习娱乐、财务监督、善后关爱6个小组;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安全保卫、经济财务、卫生保健、供养人员分级护理、请销假、会议学习8项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初步形成了以敬老院为中心的五保供养管理服务网络。今年,市级已投入2000万元,试点修建了200个村五保家园,明年将全面推开。

    ——新投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上半年,市级财政和福利资金安排农村医疗救助款600万元,区县落实本级农村医疗救助资金846万元,全面建立了以大病救助为主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8月份,又在12个区县(市)建立了以基本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市级财政和福利资金又安排城市医疗救助款400万元,12个区县(市)落实本级城市医疗救助资金990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开展。

    ——新步伐探索农村低保。在巩固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状况,今年已在经济条件较好的9个区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年保障标准为1000元。今后将视条件逐步扩展。

    ——新规范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总结完善了《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和《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八步流程”》,规范了灾民救助工作的开展;推行灾民救助“一账一册一卡”(救助台账、救助花名册、生活救助或倒房重建明白卡)制度,严格执行分配发放公示制度,规范了救灾款物管理使用。

    ——新努力推进其他专项救助。教育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了免费提供教科书、免交当期杂费、适当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建设房管部门采取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租金核减三种方式,主城区以每年l000至1500套速度,全面推进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同时,全市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和村居四位一体法律援助中心和工作站400多个,基本形成了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网络。

    三、增强工作手段,夯实救助工作基础

    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我们在救助工作机构的建立、工作经费的落实方面下了真功夫,基本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手段办事。今年争取市编委支持,批准市民政局设立低保处,增加行政编制7个,增加处级职数3个。全市有34个区县设立了低保科或低保中心,工作人员一般为4-8名。民政部今年7月南京会议以后,我们积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与市编委协调沟通,抓住全市即将开展的乡镇机构改革机遇,利用参与调研的机会,不时时机地大力宣传民政工作,提出我们对乡镇民政机构设置的依据和理由,并积极与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及乡镇机构改革文件起草组进行对接,增强他们对民政工作、尤其是乡镇民政救助工作的认同感,使之为乡镇民政机构的设立顺利通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我们的不懈努力,在乡镇机构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在全市乡镇建立民政办公室。从今年开始,努力争取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解决基层低保工作经费,并按低保工作考核情况,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分配,70%用于弥补基层低保工作经费,30%奖励给基层低保工作人员。为增强低保工作管理手段,全市乡镇配置了微机,自主开发的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在江北区所有社区居委会进行试点运行,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全市的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纳入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由市政府统一安排投资,统一规划,分阶段建设。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和借鉴全国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国务院及民政部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扎实推进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更好地保障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