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山东省民政厅: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互助工作 不断丰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6日   来源:民政部

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互助工作
不断丰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山东省民政厅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各级民政部门立足本职,坚持创新,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新路子,不仅提高了社会救助整体水平,而且为建设文明山东、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立足省情,坚持把社会互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省又是一个农业与人口大省,自然灾害频发,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贫困人口基数大,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灾民、残疾人多达1500万人。另外,山东虽然是经济大省,但人均财力居全国中下游。针对这种情况,我省确立了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思路。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和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等十项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互助,丰富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困难群众脱贫步伐。

    确定上述思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由“救”和“助”两部分组成。“救”是政府行为,主要靠财政投入;“助”是社会行为,主要靠发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是对政府救济的补充。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第二,社会互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没有这1000多万困难群众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管齐下,从整体上解决社会贫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三,社会互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互助,为弱势群体解决了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怀,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通过“关怀弱势群体,主动奉献爱心”陶冶了情操,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风气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

    为此,我们在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社会互助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先后七次召开全省性专题会议,总结推出了烟台、商河、德州、济宁、菏泽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使社会互助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互助工作的实效

    概括各地的做法,我省的社会互助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一)结对帮扶。即单位或个人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农村叫“手拉手”,城市叫“心连心”。帮扶形式主要是“四联户”,即部门联户、企业联户、党员干部联户、先富户联户。帮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即指一条路子,供一条信息,助一点资金,上一个项目,教一门技术。具体工作中,严格操作程序:首先调查摸底,建立档案,然后签订协议,明确帮扶目标,平时加强监督考核,评定帮扶绩效,定期通报,表彰先进。几年来,全省共有14.3万个单位、166.5万人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与236.2万户贫困家庭结成对子,131.2万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二)基地扶持。即借助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吸纳社会救助对象从事生产活动,实行团体性集中帮扶,将社会救助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救助对象集中脱贫致富。具体扶持办法,一是对救助对象实施技术培训;二是吸收救助对象参与基地生产经营活动;三是组织救助对象参与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四是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救助对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你无资金我支持,你无技术我指导,你无信息我提供,你无市场我开拓”的全方位救助格局;五是签订帮扶责任书,监督帮扶责任落实。目前,我省建有各种救助基地2407个,吸纳救助对象49万户、149万人。陵县的养牛基地、蔬菜大棚和单县的养羊基地已经颇具规模。德州市建有各种救助基地212个,实体893个,投入资金8750万元,吸纳救助对象1600户、6450人,救助对象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三)社会捐赠。即发动社会力量自愿捐款捐物,主动奉献爱心。去年5月,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动员企业捐出一天利润、个人捐出一天工资。由于组织发动工作做得好,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捐赠热情,短短一周就募集善款2.3亿元。今年5月,全省“慈心一日捐”活动再掀高潮,党政军民齐上阵,各级党政军领导亲临现场,带头捐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共募集善款5.61亿元。最近,我们又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慈善物品集中捐赠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了五大救助工程:一是以救助特困群众为主的情暖万家,二是以救助特困学生为主的朝阳助学,三是以资助敬老院和特困老人为主的夕阳扶老,四是以救助特困户疾病患者为主的康复助医,五是以救助残疾儿童和白内障患者为重点的爱心助残。两年来,全省投入捐赠资金3.6亿元,救助困难群众55万人。

    与此同时,大力加强慈善超市建设。今年9月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慈善超市建设工作会议,现场推广了济南、聊城两市的经验。目前,全省已建立慈善超市53个,到年底,17个市的市辖区都将建立起物源稳定、管理规范的慈善超市。全省还有经常性捐赠接收站点1400多个、捐赠物资储运中心120多个,基本实现了经常性捐赠网络化,集中捐赠制度化,捐赠站点和慈善超市运营一体化。

    三、健全机制,形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社会互助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政府倡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社会互助活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

    (一)政府倡导,大力推动。我省各级始终把社会互助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社会救助工作一起部署、整体推进。特别是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十项民心工程”,仅去年以来就下发社会救助工作文件7件,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思路,3次召开有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推出了一批新典型。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社会救助协调领导小组,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民政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带头包村包户、结对帮扶、捐款捐物,发挥了表率、示范作用。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认真调查研究,周密制定方案,积极组织协调,认真总结经验,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按照各级社会救助协调领导小组要求和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头落实。劳动部门帮就业,卫生部门帮就医,教育部门帮就学,科技部门帮技术,建设部门帮建房,司法部门实施法律援助,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机关工委、企业工委、高校工委分别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参加捐赠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政策出政策,多管齐下,配套联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强化责任,督促落实。按照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要求,各级社会救助协调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了内部工作制度,在明确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实行例会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定期调度情况、分析形势、总结通报。市、县政府普遍把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年度政绩考核内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部门、部门与干部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和奖惩措施,跟踪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工作落实。

    总之,我省社会互助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成为政府救助的有力补充,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了社会救助水平,而且弘扬了扶贫济困的民族美德,密切了人际关系和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