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总体要求
大力推进低保信息化建设
四川省民政厅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政部的指导下,我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低保信息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应用民政部开发的全国城市低保信息系统软件2.0版,初步建成了全省数据标准统一、管理操作规范、系统运行通畅、保障监管有力的低保信息系统,实现了低保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副省长张作哈等领导先后视察了我省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2004年10月,民政部召开全国低保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后,我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数字民政”的总体目标,把低保信息化建设作为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过渡的一场变革来研究,作为推进社会救助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来部署。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齐心协力抓低保信息化建设
1、统一部署,明确思路。年初我厅从深入调研入手,摸清基本情况,整体设计规划,明确了“以低保普查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低保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先行试点,选择成都市锦江区、乐山市沙湾区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3月底在乐山市沙湾区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以点示范,全面推动工作。4月份,我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城市低保对象基础数据普查和建立低保信息数据库的通知》,将普查和数据库建立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还专门召开会议,认真进行部署。
2、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我省地处西部,财政困难,基层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些地方对建立低保信息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入手,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把低保信息系统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具体指导,狠抓落实。截至6月30日,全省152万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仅用了两个半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低保信息数据库建设任务。
3、加大投入,协调配合。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我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抓好硬件系统建设。据统计,各级共计投入资金450余万元。其中,各市州和县(市、区)投入资金约400万,购置计算机600余台、U盘1000余个。有31个县(市、区)将计算机配置到社区居委会,87个县(市、区)在街道(乡镇)全部实现了低保专机使用。全省县级低保部门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建立了低保信息网络系统。
(二)加强培训,培养骨干,从技术上有效支撑低保信息化建设
1、加大培训力度。3月份,我厅在乐山市沙湾区举办了“低保信息系统软件培训班”,对全省21个市州、42个重点县(市、区)的低保专职干部进行了培训。3月至4月,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先后举办培训班520余次,培训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居(村)委会低保专职人员1.8万余人次,使每个县都有1至2名熟悉业务和软件的工作人员。
2、重点培养骨干力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低保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我厅在每个市、州确定了1至2名技术骨干,进行了专门培训,积极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既为基层培训解决了师资问题,也为系统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实现了低保动态管理与低保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1、数据标准化。为确保低保信息数据完整、准确,我厅统一印制了《低保申请审批表》,统一了统计口径和数据标准,对涉及的各专业术语和部分数据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明确界定。
2、录入规范化。为规范低保信息系统录入工作,我厅专门发文对低保信息系统录入中各项数据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各地低保数据库进行检查的通知》,对数据库的检查进行了说明,并制定了考核办法,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数据质量。
3、管理科学化。按照低保规范管理的要求,结合低保信息系统建设实际,健全了全省低保资金审批、发放、复查以及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等各项制度,对申请、调查、三榜公示(听证)、评审、审核、审批、复核等全部程序进行了规范,强化了低保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4、督查制度化。我厅建立了低保信息系统建设月统计和月通报制度,先后3次对各地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加大督查力度。省厅和各市州先后多次派员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工作,加快推进各地的低保信息化建设。
(四)面向基层,加大技术支持,着力于低保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1、加强技术指导。针对各地出现的技术问题,我厅先后编发了低保信息系统操作录像和补充说明等4份技术音像、文字材料,印制相关教材500余份,深入细致地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2、建立技术交流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了“四川社会救助工作群”。全省450名低保专职干部加入了该群,通过网络相互交流技术和经验,互帮互学,及时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
3、着眼基层,注重应用。根据基层工作需求,我们开发了“低保数据库转换程序”,将低保数据库与财务台帐数据库衔接起来,使低保系统数据能够直接导入财务台帐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二、实际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救助宏观决策的科学水平
截至6月底,我省各级低保机构完成了低保对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汇总,实现了低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访问我省低保信息系统服务器,可以直接查询每个低保对象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低保工作的有关数据和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为制定政策和宏观决策迅速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不断提高了宏观决策的科学水平。
(二)有效提高了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低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加强了低保动态管理,提升了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实施了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我省统一标准,将低保家庭分为4类,要求加强对“三无对象”和重点困难家庭的分类施保力度和对一般困难家庭和临时救助家庭的监控力度。二是从制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的行为,有效解决了“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三是扩大了群众的知晓权,增加了透明度。四是规范了发放程序和动态管理制度。统一全省低保金发放日期,实施低保金发放的动态复查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了规范管理。
(三)加强了低保工作动态监管力度
低保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和网络,对低保业务运行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加大了监管力度。一是加强了对低保对象的核查和监测。通过低保系统,可以直接查询核实并迅速准确掌握每个低保对象的经济状况变化情况。依靠低保信息系统,我省共清理跨街道、县、地区重复申请低保金的对象1万余名,每年为国家节约低保资金近千万元。二是将低保资金运行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的随意性,避免了低保资金的流失。三是通过低保信息系统的规范操作和纠错功能,减少了工作误差,提高了工作质量。
(四)提升了人员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低保信息化建设,各级低保专职人员对信息化建设从不熟悉到熟悉,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全省低保数据的统计汇总,由原来的近20天的时间,缩短到4至5天时间;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统计汇总时间由3至4天时间缩短到几分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财力,降低了运行成本。
三、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是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实践证明,建设低保信息系统,是实施低保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规范低保工作的迫切需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困难,专业技术人员少,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地区,低保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主要是各级存在着畏难情绪。因此,必须首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心,采取积极的对策,这是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二)规范运作是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方式
低保信息系统必须规范化操作。一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低保业务标准,这是低保系统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只有统一了低保的各项业务标准,才能改变目前各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状况,也才能获取完整、准确的数据础6墙⒌捅P畔⑾低澈螅捅9芾砗筒僮鞯拇罅抗ぷ餍枰ü畔⑾低忱赐瓿桑虼耍匦胧凳┕娣兜墓芾砗筒僮鳎拍苁视Φ捅P畔⑾低车男枰?span lang="EN-US">
(三)队伍建设是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
低保信息系统建设规模大,技术要求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按照低保信息系统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低保工作队伍建设,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注意培养一批技术和专业骨干,不断提高各级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为低保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