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正在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和更良好教育的需求。
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数达到15998所,比2000年增加1434所;招生规模达到822万人,比2000年增加35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22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20万人,预计2005年将达到2400万人左右;全国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到1388人,比2000年增加564人。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48.1%,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63%,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直辖市)以及很多大中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已超过85%。
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通过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拓宽了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由2000年的389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908亿元,增长了1.33倍;生均教育经费由2000年的3209元增加到2004年的4282元,增长了0.33倍。普通高中理科实验仪器设备达标率由2000年的63.5%提高到2004年的近80%;计算机数量由2001年126万台(平均11人拥有一台)增加到2004年213万台(平均10人拥有一台);拥有校园网的普通高中数量由2001年的3717所增加到2004年的8365所,占普通高中总校数的比例由25%提高到52.3%。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11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3.4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9.6%,比200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高中教师总数的1.04%。
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办高中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各地积极推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探索多元办学机制,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地方在公办的薄弱学校、企业所办学校、新建学校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新的办学体制,增强了学校办学的活力,调动了地方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拓宽高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近年来,各地通过无偿划拨土地、贴息贷款等方式,积极支持民办高中的发展,民办普通高中教育事业规模逐年扩大,2004年民办普通高中达到2953所,比2000年增长了1倍,在校生数达到184.7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6倍,初步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从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的8.3%。
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各地通过初高中分离、扩建校舍、资产置换、异地建校、兼并弱校、创办分校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教育质量和示范作用的学校。据18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共建设1700多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占高中学校总数的15%-20%,加上一些地市级示范性学校,优质普通高中(含省、地市级示范性学校)占学校总数的30%左右,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整个在校生总数的40%—60%。北京、天津、广东高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比例已达到60%以上。2002年—2004年国家通过教育国债资金项目安排资金29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优质高中建设,建设项目学校1483所。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2002年秋季起,实施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语文等15个学科教学大纲,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设置了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等,增加了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2004年秋季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进行试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试验进展比较顺利,学校师生反映良好。(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