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从增长上讲,“九五”期末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刚过100亿元,从2003年开始,财政收入开始加速增长,当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7亿元,增收近50亿元,同比增长31%;2004年突破300亿元,达到302亿元,增收95亿元,增长46%;截至2005年12月26日,2005年度财政收入完成388亿元,全年完成390亿元,增长30%,三年财政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按390亿元计算,5年财政收入接近翻两番。从总量上讲,五年财政收入总量近1200亿元,财政支出总量近2100亿元,均为“九五”时期的近3倍,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辖区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1.7%提高到2005年的18.5%,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管理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全面启动系列财政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实现了“减负、规范、稳定”的预期目标;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理顺各级财政的分配关系;通过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促进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二是建立起科学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入和土地储备收益“三个口袋”分类收支、互不挤占、分别平衡。2005年390亿元的财政收入中用于保吃饭、保运转的一般预算收入250多亿元,增长26%左右。各种基金收入达到130多亿元,增长34%左右,成为重要的建设财力。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收入基本保持2:1的合理比例。三是建立起“一市一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坚持做到财力重心下沉,市级只用全市财力的25%,区县用全市财力的75%,尽最大可能支持区县加快发展,中央财政3.32亿元“三奖一补”资金全部落实到了区县。同时不仅将中央的转移支付全额给了区县,市级还千方百计挤出财力支持区县。2005年,市对区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不含税收返还和专款)达到70亿元,为“十五”期末的5倍。通过转移支付,2004年区县人均最低财力达到1.54万元,比直辖前增长2.4倍,2005年将达到1.7万元以上。
财政宏观调控推出新举措。几年来,市财政做到了收支平衡,不仅没有出现赤字,且在逐年消化赤字。解决了历年遗留的欠发工资3.2亿元。严格规范担保和控制政府性债务,几年基本未新增债务,采取措施不断消化历史性债务。同时,运用税费减免、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级8大投资集团,2002—2005年,对投资集团税费支持近9个亿元。
支持经济发展拓展新领域。一是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2004年减免各种税收31亿元,2005年减免税收略高于这个数。二是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市级主动承担大头,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资金,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三是建立工业、商业、旅游等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工商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四是为重点企业注入资本金。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贴息担保,为环保搬迁、困难破产企业提供资金周转等,支持企业的发展。五是对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
财政支农工作进入新阶段。一是转变支农理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支农方针,2005年财政“三农”投入(大口径)总计132.5亿元,同比增长27%。二是完善支农措施。2004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2005年在全国保留2%农业税的情况下,重庆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市财政主动承担改革成本2.1亿元,区县减收的93%得到上级补助。三是改变支农方式。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针对农民的减免和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支持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制定一系列支持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实现一市一制、全市统筹,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的标准,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用于教育的支出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三个增长”,同时把新增教育支出的70%以上用到农村,2005年市财政安排近1亿元资金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覆盖了70%的农村贫困学生。主动为区县教育“普九”欠债“买单”,提出按比例进行还款销号的办法。截至目前,三分之二的债务已消化完毕,金额11个亿元,12个区县全部销号,市财政为此补助4多亿元。三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落实缓解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税费减免政策。(重庆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