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强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在上年增产775亿斤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产的良好势头,预计总产达到9680亿斤,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291亿斤,增长3.1%。实现了两年粮食共计增产超过1000亿斤,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两年的连续增产,使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2005年粮食生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2005年中央稳定、完善、强化“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在上年扩大3294万亩的基础上,再增加4000万亩左右,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64亿亩。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
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尽管2005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但气象条件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特别是各地加强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力度,有效减轻了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促使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加,粮食单产稳定提高。预计2005年粮食亩产达到619斤,比上年增加3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因单产提高增产44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15%。
三季粮食“两增一减”。预计2005年全国夏粮产量2125亿斤,较上年增产102.4亿斤;秋粮产量6919亿斤,增产197亿斤;早稻产量636亿斤,减产8.6亿斤。特别是夏粮中的小麦和秋粮中的稻谷增产较多,有效缓解了粮食品种结构矛盾。另外,主产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贡献率,预计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粮食266亿斤,占全国增加总量的91%。
优质专用品种快速发展。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狠抓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稻谷、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高蛋白大豆等粮食品种加快发展。预计2005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的优质率分别达到48%、64%、37%和66%,分别比上年提高4个、3个、6个和16个百分点。
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稳步推进订单生产,努力实现粮食过腹转化和加工增值,粮食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预计2005年粮食订单面积发展到3.1亿亩,占粮食播种面积近2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粮食收购市场的全面放开,多元化的粮食购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成为主产区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如吉林省实施“粮变肉”工程,2005年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预计全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超过该省化工和汽车产业的产值,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