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初见成效。2005年,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初步建立了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抢救性收集了一批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新建了16个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野生菜果等原生境保护区(点)。对野生大豆、野生稻等野生植物资源的优异功能基因进行定位、挖掘和克隆,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大豆、野生稻等物种的优异基因。同时,在中国沿海、内湖实行了休渔、封湖制度,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组织开展了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动,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取得进展。2005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实施了“十省百县”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在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的10个省对紫茎泽兰、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生物进行集中铲除,建立了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紫茎泽兰综合防治和化害为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筛选出专门对紫茎泽兰具有优异防除效果的微毒除草剂,从紫茎泽兰中提取出具有防治病虫害效果的有效成分。
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显著。2005年,在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原改良、围栏封育、治虫灭鼠和牧草种子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超过4亿亩,累计围栏建设5亿多亩,同时在主要草原类型区开展了飞播种草,大幅度提高了草原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开展草畜平衡制度试点也取得显著成效,有效防止超载过牧,草场植被盖度显著提高,降低了水土流失,有效遏制了草原“三化”趋势。(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