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张竞强代表:别让假农资吞噬国家惠农资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姚润丰、董峻)眼下正是农村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事件的高发期。辽宁省铁岭市市长张竞强代表说,去年冬天以来,多数国产化肥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的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不规范因素的影响,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等农资的质量安全也屡屡出现问题,要从根本上维护农资安全,关键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生产和经营两个环节入手,强化农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门槛,强化监管。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农业部等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在2005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中,共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15万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多元。

  “目前全国有数万家种子公司,市场混乱。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力争尽快形成一些大的、著名的品牌公司,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张竞强代表说,在目前农资产品的经营方式上,很多地区的农村销售网点散乱,这给了那些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以可乘之机。

  “农业生产资料是特殊的产品,农民面对假冒伪劣农资又缺乏识别能力,假农资在抵消国家惠农资金的同时,还让农民颗粒无收、欲哭无泪。”张竞强分析认为,假农资屡禁不止、花样翻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还不规范;农资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环节过多,营销网络不健全;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普遍存在以罚代刑现象。

  张竞强建议,全国应该建立完善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农资连锁店,而且店里销售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可以追溯到生产的源头,这样在连锁店经营的每一种农资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同时,国家要抓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各地都能共享的农资信息沟通体系,加大管理力度,抬高种子企业的入市门槛。(完)

中国政府网2006年“两会”专题

 
 
 相关链接
· 人大代表: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决看病难
·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 吕祖善代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减少农民”
·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失地农民建言征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