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乐、王小波)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绍兴,很多人都在追问:一个历经数千年繁荣的绍兴旧城,能否逃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劫数。追问集中在两个层面:如果将街区内的居民向外迁移,古城将成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将大片的古建筑拆除,历史的记忆将在地面上消失。
不过到今天,追问基本得到了答案。全国人大代表、来自经济强市浙江绍兴的市委书记王永昌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历史古城的文化保护。只有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化培育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
尽管已过去许久,但一位外国人的感慨,却在王永昌代表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发碧眼的汉克——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造访绍兴,宽阔的马路、栉比的高楼没有吸引他的注意,旧毡帽、乌篷船、小桥流水,满眼的东方风情却迷醉了这位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看繁华和现代化,我可以去美国和中国的上海浦东,论中国的历史文化,我却只能来到这里。”
汉克的感叹,是对这个城市的莫大触动。1999年,绍兴首次提出对鲁迅故居及周边地带实行保护,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作为主干道的鲁迅路改为步行街。一边是文物保护专家们对鲁迅故里那些传统建筑命运的忧心忡忡,一边是把鲁迅路改为步行街后绍兴城区交通将陷于瘫痪的现实担忧。在“改”与“不改”之间,争论由此而起。在争议声中,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绍兴,一直走到2001年。是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通过。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对鲁迅故里、越子城、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等五大片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保护,以留下每一朝代不同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由此,绍兴开始对古城保护的探寻之路。五年后,绍兴给出了答案。答案是一个保护历史遗存与改善生活环境平衡的方程式。
王永昌代表说,历史街区已破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它们夷为平地,另盖新楼,是最简便的做法。然而,街区是绍兴古城的文脉,拆掉了就等于断了文脉,只要这文脉一息尚存,我们就有责任救治,让它们复活。在街区保护中,民为风,建筑为貌,要体现古城的原生态风貌,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老百姓,历史街区就缺少了魂。这一思维方式,成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古城保护一以贯之的理念。
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使鲁迅故里区域内的文物“大树”变成了文物“森林”;从小、散、多的人文景点到综合性的旅游景区,使鲁迅故里的年游客量从60万人次上升到100万人次;从功能单一的景点到展现鲁迅当年真实生活场景的景区,使每年有50万学生在“跟着课本游绍兴”中,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因为古城保护,避免了从街区里繁衍出来的文化因为其消失而无处安放四处流浪,在街区建筑“外面小台门、里面大世界”的风格里,传递着绍兴人内敛务实、富而不露的性格。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将进一步‘重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这是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文化保护的城市经营理念的最大肯定。”王永昌代表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