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顾立林、宋振远)被誉为“当代时传祥”的郑州环卫女工朱和平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也感动了在京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然而人们在感动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劳模健康状况堪忧这一事实。为此代表们呼吁:学习劳模,也要关爱劳模。
朱和平病逝后,郑州市总工会组织40位劳模到医院体检,结果发现竟有33位脑血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河南省总工会的一次劳模医疗费用支出调查显示,60%以上的全国劳模患有心、肺、肝、胃等多种疾病。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新乡医学院教授和瑞芝说,劳模健康状况堪忧,与长期工作负荷过重、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大有直接关系。
全国劳模薛运州说:“像朱和平这种情况在劳模中较普遍。因为社会给了我们荣誉,我们就应多吃苦。我们这些先进典型,要是把身体、家庭、工作排序,身体永远排在最末。”
“最大的压力是心理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江说,“许多人因为有劳模的光环,正当的生活工作要求不敢提,正常发放的奖金不愿拿,或者拿了也捐出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总工会主席李志斌说:“知道朱和平的事迹后,我忍不住流泪了。她是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们在发掘劳模精神的放大效应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河南省劳模麦国良说,“奉献精神应该发扬,但鼓励带病坚持工作的旧观念不能再提倡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身体,还能讲奉献吗?”
“劳模要善待自己,社会要真心理解,组织应主动关怀。”李志斌代表呼吁,各界应努力为劳模“减压”,正确、公正地看待他们,切勿苛求他们,“我们不愿看到更多的朱和平累倒在岗位上!”(完)
让更多普通人成为受人尊敬的“明星”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宋振远 顾立林)许振超、李素丽、洪战辉、魏青刚、朱和平……近年来,许多来自市井街坊的普通人成了媒体报道的主角。在京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说,媒体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物,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李志斌说,当洪战辉的事迹占据媒体的显著位置时,成千上万的网民为之激动,人们用“可歌可泣”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动。社会上这“星”那“星”,但最闪亮、最持久的“星”往往是那些浑身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之死为什么会引起震动?朱和平为什么会赢得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从4000多名自发送行干部群众的泪水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善美的力量,看到的是普通劳动者的伟大!”全国人大代表竹学军说,媒体对她的关注,等于将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了全社会。
“新闻记者只有按‘三贴近’要求,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带着感情去触摸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感染人的力作。”来自新闻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姚菊泉说,“如果总是高高在上,说些空话套话,群众不喜欢听,媒体也没有影响力。”
记者注意到,两会期间,各媒体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如何把版面和时段多留给群众,让会外群众的呼声与代表委员的议政连线,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来自首都新闻界一些代表委员说,普通人体现的精神往往被概括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等。但不管怎么评价,他们的可贵都在于行动:爱不是说教,爱需要付出;同样,为人民服务也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媒体就应该把笔和镜头对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人物,让他们成为最受尊敬的“明星”,让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