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以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为目标,结合企业用工需要,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动员并组织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使农村劳动者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转移和稳定就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培养新的产业工人大军。总体目标任务是:2006-2010年,对4000万农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800万人。为组织推动好这项工作,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确定规模,落实任务。指导各地综合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村劳动者培训就业需求、财政资金安排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等情况,合理确定培训规模,制订培训计划,抓好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通过招标或资质认定等办法,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承担主要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
二是明确政策,创新机制。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并能够实现就业的,由培训机构所在地给予培训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地根据不同培训项目分类制定。以农村劳动者最终受益、享受便利和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充分运用学费减免、助学金、培训券等补贴模式,创新培训补贴操作办法。
三是开发项目,抓好示范。以适合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的职业工种岗位要求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与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应用相结合,开发一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培训项目并组织实施。以重点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充分运用国家开发性金融扶持政策,建设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扩大农村劳动者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和鉴定质量。
四是三位一体,搞好对接。围绕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过程中提高能力、顺利就业、防止侵害的需要,将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维护权益三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工作机制。
同时,建立各级扶贫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工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迅速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培训规模,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力求做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劳动保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