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代表委员热议循环经济 呼吁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记者手记:力戒循环“冷漠症”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郭奔胜、王勉、吕雪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草案,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职能部门那里,循环经济并没有热起来。这种“冷漠症”实在要不得。

  我国20年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有统计显示,我国18%的GDP是用“生态透支”换来的。这说明,补救性的单一环保模式已经无法为继,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这么重大的发展战略为何遭冷遇?除了循环经济是个新事物、认识上有个过程之外,恐怕与错误的发展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基层一些地方为了GDP的数字更好看一些,不惜一切代价上项目、搞招商。在这一发展思路下,环境指标、能耗指标变成了软指标。有些基层干部甚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速度就会降下来,担心搞了循环误了发展。还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是上面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存在等等看的思想。把循环与发展对立起来,把循环与经济对立起来,把循环与速度对立起来,搞循环实践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不起来。这是个需要彻底纠正的认识误区。

  “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任务更重,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性因素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与之对应的是要建立一套发展循环经济的考评体制,让各级干部更主动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关心、落实、实践发展循环经济。(完)

    1 2 3 4  
 
 
 相关链接
· 政协委员建言:纯粹按产量征收排污费不尽科学
· 重读2005政府工作报告:循环经济兴起 节约受尊崇
· 委员建议循环经济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赢利模式
· “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