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3月23日电(记者卜云彤)人们说,海南文明生态村走的是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小康之路。
儋州市和庆镇的美万新村是海南最早建立的文明生态村。过去这里年轻人娶不到媳妇,200多人的村子跑得只剩下38人。
这些年来,美万新村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指导、帮助下,搞起生态农业试验。他们在山头种植小叶桉和加勒比松,在山腰种植橡胶、柑橙、龙眼、油梨等果树,在水面养鸭,鸭粪养鱼;山坡上养牛羊,庭院内养猪、养鸡,还建起了沼气池、卫生厕所和太阳能设施。人畜粪便被冲入沼气池内,变成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成为优质的有机肥。现在美万新村成了富裕村庄,人口达256人,全村孩子全部免费上学,村民住进了统一修建的两层别墅式生态型民居。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海南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条件优越、沼气产气率高(海南一年四季可以生产沼气,同样一个沼气池,海南比内地多产气30%以上) 的优势,推广建设了16万多个新型猪圈、厕所、燃气灶 “三联通”沼气池,既净化了环境,节约了能源,保护了植被,又有力带动了畜牧业,产出了大量的有机肥,促进了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许多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大种椰子、槟榔、胡椒、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模式。如临高县松梅村“沼气+养猪+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琼海市边沟村“文明生态村+科技村”模式,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橡胶、藤竹、南药、茶叶等山区特色经济的 “文明生态村+专业村”模式。
海口市美兰区以情系“三农”、服务“三农”、农民增收作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主要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争取用2至3年时间使全区65%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力争3年内使各镇有2至3个农业支柱产业、村有富民产业,着力壮大苗木花卉、热带水果、水产养殖、市民体验种养、生态观光等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的格局。美兰区最近已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绿色产业示范区”称号。
演丰镇多数农民靠海吃海,仅会捕鱼过活。2005年初,区政府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从116名应聘者中筛选具备实用技能的15人,帮助农民学会手工、编织、服装、盆景、养观赏鱼等一技之长,通过外出就业或来料加工,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农家乐项目,区政府为农村培训厨师,首批已送出10位农民。为发展红树林旅游业,区政府还为农村培训导游,首批40位农民即将送出。
政府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三农”,作为文明生态村的科技支撑。文昌市近年每年培训农民3.5万多人次,全市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3%。琼海市2001年以来,启动了农业科技服务“110”活动和智能化农业网络服务。市里建立了“110”主干网指挥中心一个,服务站点50多个,还配有服务专用车和摩托车80余辆。服务范围涵盖了农作、水产、畜牧等行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农民碰到了难题,只要打个电话,就会有科技人员加以解答,或到实地指导解决问题。
文明生态村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环境,而优美的环境又开始美化农民群众的心灵。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的林来春看到本村海边的红树林被任意砍伐,于2003年3月成立了冠南民间海洋资源保护协会,已发展会员100多名。他们没花国家一分钱,于当年种植红树林2700亩,计划10年内达到1万亩。协会还投入几百万尾虾苗和10多万尾鱼苗,并添置2艘巡逻艇,阻止那些破坏红树林、毒鱼、炸鱼和电鱼的恶劣行为。林来春说,只有全省沿海地区都种起红树林,大海里的鱼虾才会更多。
文体活动开始从城市走向乡村。琼海市80%以上的村建起了篮球场、排球场,嘉积镇洪家村组建了农民管弦乐队,阳江镇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下设乒乓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经常开展比赛活动。长坡镇文屯村涌现出20多名书法爱好者。博鳌亚洲论坛定址博鳌镇,使琼海市塔洋镇光明村50多岁的凌昌珍大妈对英语产生兴趣,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开辟了英语角,组织村民每天学习一句英语。
绿色小康改变了农村,也开始改变着农民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