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23日电(胡国香、李国红)大庆市大同区在去冬今春开展的“科普之冬”活动中,向农民传授实用科学,不但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也趟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村科技的新路。
好事做到农民炕头、心头
在大同区林源镇新村四村屯农民孔凡杰家,老孔指着桌子上一沓材料对记者说:“村干部早就把这‘八送’送到我家啦!”
老孔说的这“八送”即是送项目、送技术、送岗位、送资金、送健康、送法律、送文明、送安全,也就是大同区在去冬今春开展的“科普之冬”活动的主要内容。
说到和往年的不同之处,老孔有两个“没想到”。“就说送健康吧,其实就是合作医疗,往后我们有个病也可以报销了,这是我没想到的。”
据了解,大同区被确定为2006年国家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该区主要领导很快就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现在,只要农民一年缴纳24元钱,就可以用其中的20元建立门诊个人家庭账户,农民可以用这些钱“买零药”;个人缴纳中剩下的4元,加上各级政府的补助,用于住院病人医药费用的定额报销。其中,单种病最高报销金额达到了15000元。
大同区区委书记于洪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大同区改变过去单一为农民培训技术的做法,以这“八送”为主要内容开展“走百屯、入万户”科普活动,入户宣讲农民感兴趣的贷款发放办法以及交通安全知识、合作医疗政策等,“要让农民真正见到实惠才行。”
真心服务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大同区一村村支部书记刘春和这么多年是第一次参加“科普之冬”全区动员大会,他说,以往的“科普之冬”都要给农民搞科技培训,很多时候是“一本书念到底,一本教材讲一圈”,没啥针对性,农民更不愿意听,干部们为了应付检查,有时甚至花钱雇几个农民来听课。“今年的情况可大不一样了,入冬我们马不停蹄地往农户家跑,就是要看农户家到底有啥需要,我们一户一户给出个‘药方’,不但农民欢迎,我们这些村干部也感到充实多了。”
记者在下乡采访时发现,很多农民家里都放着宣传单,四村屯农民刘现元的老伴告诉记者:“今年这个宣传单上说得可仔细了,我们打算就按这个说明种花生了。”
在这张宣传单上,仅“花生标准化生产”一栏就包括“种子选择及处理标准”“种植标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五小项,其中,种植时间、播种密度甚至除草原则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新村村支书周庆堂说,往年“科普之冬”也送技术,但都没有这么详细,宣传单常常被农民往炕上一扔了之,今年林源镇不但按照本镇土质情况给村民列出了花生、无籽西瓜等种植技术的说明,还派干部挨家挨户讲解宣传,“等于把培训班搬到了农民的炕头上。”
林源镇党委书记巴小东说,过去,农村干部都是在冬闲时节催收农业税,“一免两补”政策出台后,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这次干部下乡“拉练”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实用科学是打开建设新农村的一扇窗
地处大庆市西南部的大同区,是市辖五区内唯一的农业区,多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而大同区这次开展“科普之冬”,就是要给农民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农民离不开科学,农村离不开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学。
大同区交警大队教导员孙爱东说,农用四轮车没有倒车镜,农民冬季开车卖粮时极易发生追尾的交通事故,2004年全区就有15个农民因此而丧生,2005年年末,他们联合农机总站对全区的农用车进行登记,免费给这些农用车安置反光盘和反光膜,到目前,已经安装了6000多台农用车。
秋收后很多农民的粮食都堆放在院子中,夜间常发生丢粮事件,大同区老山头乡由政府专门拿出6000元的补贴,为全乡40个屯中的1200户农民安装了断线报警器,为保护农民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告诉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就取决于我们各级干部如何服务,大同区“科普之冬”活动的深入开展,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