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气象部门在促进农业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对严重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并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及手机短信及时发布,为农业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完成了春季、汛期、秋季、冬季的月、季以及年度的气候趋势预测。农作物产量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开展了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警报服务。
积极拓宽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领域。气象为农业的服务已由常规情报预报和农用天气服务,发展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粮食安全等多个领域,提供农业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各类专题专项服务。开展了生态农业监测业务,在青海、内蒙古、辽宁、陕西等省份初步建立了生态地基观测系统,发布了生态动态监测产品。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北京、辽宁、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的气象部门在空军和民航等部门的支持下,在旱区组织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608架次、1530.2小时,为缓解干旱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组织了地面火箭、高炮等增雨作业17624次,发射新型火箭22934枚、炮弹11.69万发,增雨效果较为明显。25个省(区、市)实施了人工防雹作业,作业45736次,发射新型火箭5908枚、炮弹87.98万发,防雹保护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一些省(区)在森林灭火和降低火险等级中也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