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努力提升技术装备对铁路行车安全的保障能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9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5万公里,有17473台机车、55万多辆货车、4.2万辆客车,不仅设备总量庞大,而且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要保证设备全天候正常运转,难度很大。为此,铁路部门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技术装备对铁路行车安全的保障能力。

    一是提高设备检修维护质量。配合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改革机车、车辆、工务、电务等设备的修程修制,推行专业化集中修,做大做强专业化检修基地,提高设备的检修效率和质量。加强设备日常检查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和问题,并加大整治力度,使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

    二是严把设备源头质量关。在沈阳、北京、太原、南京、武汉、成都组建了6个区域机车车辆验收办事处,依法加强机车车辆生产制造环节的质量验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生产厂家的约束力,对机车车辆及铁路主要配件,逐步推行生产厂家质量保修制度和免维修制度,促使厂家努力提高设备设计制造质量。

    三是积极采用新的安全技术装备。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铁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开发使用安全技术装备。“九五”期间,铁路部门引进、研究开发使用了红外线轴温检测设备、机车运行监控装置、钢轨探伤仪、轨道动态检查仪、电气集中微机监测设备、无线列调机车台和车站台安装数字化录音装置等安全技术装备。近年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装备,对LKJ2000型机车运行自动监控装置进行升级更新,推广800M无线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防护系统,更换提速区段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探头,改造京广线全线站内轨道电路,对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兰新提速干线及其它提速区段电码化进行叠加预发码改造。为进一步加快安全技术装备的推广进程,自2004年开始,铁路部门决定每年由部制定和下达安全技术装备建设计划,保证所需资金,尽快安装使用。“十五”期间安全技术装备投资达到179亿元,比“九五”增加96亿元,增长116%。

    四是加快既有设备的更新换代。自主研发制造的25吨轴重的C80、C76型运煤专用货车在大秦线投入使用。载重70吨的通用货车投入批量生产。按照时速120公里要求,对既有货车进行技术改造,到2005年底全路有26.5万辆货车满足提速要求,占总保有量的41.6%。铁路部门制定并实施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将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作为信息化的重点,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全路3012个车站、30580公里线路完成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建设,京哈、京沪、京广、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基本建成车辆安全防范和预警系统(5T),新一代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和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建设进展顺利,铁路计算机售票系统不断改进完善,货运大客户管理系统成功运行。

    五是开展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以京哈、京沪、京广、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为重点,按照“十全”标准要求,开展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全面强化主要干线线路基础,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十全”标准为:全部采用超长无缝钢轨,全部采用Ⅱ型或Ⅲ型轨枕,全线采用一级道碴,全部更换Ⅰ型或Ⅱ型道岔,全部实现道口立交化,全部实现线路封闭和建成内灌外乔林带,全部完成“自动闭塞四显示”区间信号设备改造,全部统一机车信号低频信息码,全部建成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全部建成“地对地、地对车、车对地”安全监控体系。(铁道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