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6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盐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05年,制盐工业(不含盐业运销企业)总产值143.7亿元,工业增加值61.2亿元,实现利税14.8亿元,其中利润2.5亿元。但是,由于结构性缺陷的存在,制盐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快结构调整是“十一五”我国盐业重点发展战略。
会上提出了全国盐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保持总量平衡。在未来3至5年要充分控制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和适当扩能,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吨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吨,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二是根据盐区特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明确产业方向。要稳定发展海盐,有序发展井矿盐,按需发展湖盐。三是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盐业企业集团。会议提出确定各类盐种的淘汰、关闭最低规模标准:海盐最低的年生产规模为30万吨;井矿盐最低的年生产规模为10万吨;湖盐最低的年生产规模为10万吨。食盐生产调拨计划向大企业倾斜,保持中大型企业集团在行业中的控制力。到2010年,我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目前的97家调整到50家以内。四是积极推动盐业科技进步,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产业化进程。五是开发多品种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立制盐工业新型产业格局。会议提出,到2010年,我国多品种盐的总量要由目前的20万吨提高到50万吨,投放市场的盐品种达到200种以上。六是严格实行核准制,引导、规范制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记者 梁桦)
链接:居民碘营养状况显著改善
记者从全国盐业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2005年的90.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1995年的20.4%下降到2005年的5.0%,两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2005年全国8至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46.3微克/升,大大改善了人群的碘营养状况,使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处于正常水平,这表明因碘缺乏造成下一代脑发育不全的危险性已降至我国历史最低水平。(记者 梁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