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于6月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继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科技盛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两院院士们会有什么共同话题?4日,记者在两院院士驻地,采访了几位前来参会的院士。
“大力加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保障,这是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几位院士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就自己熟悉的领域建言献策。
照明节电:可节能三分之一
中国工程院陈良惠院士认为,发展固态照明技术可以大大节约电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陈良惠对照明节能的效果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通过合理测算,到2010年,我国的照明用电将在3000亿度以上。若使用照明节能技术,可节电1/3,也就是1000亿度电以上。而三峡工程三期全面完工后,年平均发电量约为847亿度。所以说,包括固态照明在内的照明节能技术若成功在全国推广,其节能效果相当于建了一个“照明节电的三峡工程”。
他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固态照明技术的优越性,大力进行推广。美国能源部专门设立了半导体照明国家研究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表,预计到2025年,固态照明光源的使用将使美国照明用电减少一半。日本已经完成了“21世纪照明”发展计划的第一期目标,正在组织实施至2010年的第二期计划。
陈良惠指出,虽然我国开展这项研究并不晚,但真正可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仍然相对落后。固态照明在我国还是一个需要强力支持的产业。不过,令人满意的是,照明节能已经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陈良惠建议,“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能够联手推进这项工程。一方面提高经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对包括固态照明在内的绿色照明节能灯具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给予政策性补贴;对可能突破国外专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给予特殊经费和政策支持。因为,照明节能不光有赖于技术的突破,其成功的关键,归根到底还在于节能灯具能否进入通用照明领域,进入千家万户。
再制造:让报废装备“起死回生”
我国再制造工程的首倡者————徐滨士院士认为,购新不如翻旧,使报废装备“起死回生”的再制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徐滨士告诉记者,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最大的资源使用者之一。我国冶金、农机等5个行业每年因设备的腐蚀、磨损而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废旧机电产品中蕴含着巨大财富,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富矿”。据测算,以高科技维修废旧装备的再制造,成本仅为生产原产品的50%左右。
除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也是再制造受到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再制造不但减少了报废设备直接掩埋造成的污染,而且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因再制造全球可减少2800万吨二氧化碳的产生。施乐5100型复印机再制造过程相对于制造过程,可少排放81%的废水、62%的固体废物、77%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因此,再制造又是一种“绿色制造”。
徐滨士认为,为了推进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我们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法规。其次,国家在重点抓好再制造示范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建立一批专业化再制造企业群。第三,应组织好科研工作者对再制造关键技术的攻关。第四,尽快建立制造商责任制,从制造开始关注产品报废后的再制造。最后,要唤起公众的参与,消除公众对再制造的不正确认识。
建筑节能:关键在于理念
著名的建筑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则认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筑节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途径,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江亿对我国建筑能耗未来的增长做了一个预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56%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今后15年,我们几乎要再盖出整个中国的城市来。如果不采取有效节能措施,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如果采取科学、全面的节能措施,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相当大。
江亿指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巨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北方建筑采暖能耗高、比例大,这应该是建筑节能的重点;二是住宅及一般公共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尚处在较低水平,但目前呈增长趋势;三是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大;四是农村建筑虽然能耗低,且非商品能源占较大部分,但目前有被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长江流域大面积新增采暖需求,必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在江亿看来,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关键还是在于整个社会的理念。不但要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还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以及全社会共同的积极行动。
微型车:节能的战略选择
中国工程院张彦仲院士谈到,我们讲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微型车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中国最短缺的能源是石油,而汽车是石油的消耗大户。微型车排量小,燃料消耗低,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微型车节能潜力到底有多大?张彦仲做了一个估算。假设我国多生产100万辆微型车,每年即可以节约石油320万吨。假设2010年我国微型车占汽车总量的比率达到50%,就能节油1200万吨,这相当于我国一个大油田的年产量。
但是,张彦仲指出,微型车作为一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车型,长期以来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对小排量汽车的利好政策,但其发展中的障碍并没有完全破除。
张彦仲认为,当前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务之急是要营造有利于微型车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制定扶持国产微型车发展的政策,同时规范全国汽车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倡导新的消费观念,不讲排场,提倡坐微型车,树立以节约资源为荣的社会风尚。张彦仲相信,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微型车行业将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郑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