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池州市依照生态原理,以农户庭院为载体,以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追求农业高效益为目标,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池州的生态庄园、绿色农家已遍地开花,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已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890多万元。
池州市按照每户一口“三结合”沼气池、一个太阳能暖圈、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口小水井、一块高效生态经济园的“五个一”配套标准,在全市农村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据测算,农户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50立方米,节约薪柴2吨,提供沼渣、沼液2万公斤,户均节支增收1300元。应用沼渣、沼液可增强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产出增量、投入减量,进而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使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到2005年底,池州市共建成“三结合”沼气池53534口,“一池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到位率达到67%,可使用率达98%。据测算,全市年产沼气2141万立方米,改良土壤10653公顷,提供无公害食品70961吨。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仅富民,还给池州经济带来四大变化: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养殖业比重增加。去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近140多万头,较3年前增长11%,皖南土鸡、秋浦花鳜等已发展为农村新的支柱产业。二、优质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全市建成优质米基地110万亩,优质棉基地2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50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5万亩,有机茶基地2.5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出口蔬菜基地9万亩。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由2000年2072元提高到2005年2910元。
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全市有1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安徽名牌”,41种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17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去年全市出口优质蔬菜17000吨,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地。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环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减少薪柴消耗,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1%。使用沼肥后,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化肥、农药的用量随之下降,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
探索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围绕农民增收,把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紧密结合起来,在规模化连片建设上有了新的突破。一批原有建设村继续丰富内涵,提升了综合效益;一批新的建设村不断发展和创新,提高了建设品位。如青阳县陈齐春、东至县裴全水等农民,培育规模化、立体化、多元化“生态庄园”、“生态庭院”,年收入30万元,净利润5万元以上。
记者采访得知,池州市已把今年定为“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提高年”,计划新建沼气池7000口,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7个,并把这项工程作为新农村“百村十镇”示范点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争取实现沼气户户均节支增收1500元。(文 晶 鲍 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