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缺水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凸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和水污染加剧,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北方城市,甚至许多南方城市也发生了水荒,而且缺水城市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目前,城市抗旱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编制城市抗旱预案,提高城市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北京、天津、秦皇岛、宁波、舟山等城市组织编制并实施城市抗旱预案,在预案中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干旱,明确统一调度、应急开源、节水限水、调整水价等应急抗旱措施及其运用原则和启动程序,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使城市抗旱工作有据可依,有序进行,大大提高了主动应对城市干旱的能力,抗旱成效显著。
二是统一调度水源,必要时组织实施应急调水。一些城市在干旱缺水期间,水利部门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合理调配有限的水源;采取辖区内、跨地区、跨流域应急调水,补充供水水源,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局面。北京市2003年从白河堡等上游水库向密云水库调水共计7808万立方米,从山西册田水库向官厅水库调水3324万立方米。天津市3次从黄河调水11.65亿立方米。秦皇岛市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施“多库串连、多源互补、城乡一体、互调互济”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新模式,平稳地化解了1999年以来三次城市干旱缺水危机。水利部黄委会通过加强黄河水量统一管理和调度,实现下游连续4年不断流,为下游沿岸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为引黄济津、引黄入卫解决天津、沧州、衡水等城市干旱缺水问题及时筹集了水源。
三是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增加水量供给。全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北京市目前已建成日供33万立方米的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另有两处应急工程正在建设中。天津市建成蓟县等应急地下水源,目前已投入使用。大连市实施了引碧入连、引英入连应急供水工程。长春市完成了引松入长一、二期工程,城市供水能力大大提高。舟山市建成海底大陆引水工程,从大陆向海岛日引水8.6万立方米。2001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2.4亿元,支持北方10省(区、市)的16个城市开展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这些应急工程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促进城市节水治污工作。在紧急抗旱期,干旱城市普遍采取了限时限量供水、压减用水指标、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等措施,一方面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居民和企业节水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城市节水治污工作的开展。天津市自1998年以来,颁布3个节水通告,出台了《天津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5次调整供水计划,将日供水量由220万立方米压缩到现在的151.7万立方米,城市经济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居民正常生活用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五是推动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市连续五年干旱,严峻的干旱缺水形势迫切需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2004年5月19日,北京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对全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天津市近几年连续干旱以及水利部门在城市抗旱中的工作成绩,大大推动了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目前全市的水资源调度、用水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都已划归水利部门统一负责。吉林省辽源市连年干旱,城市供水严重短缺,2002年底,市政府决定将水源、供水、排水、治污等部门单位整合,组建市水务集团公司,隶属水利局管理,理顺了水务管理体制,在化解严重的供水危机中充分显现了体制保障成效。(国家防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