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和谐奋进新陕西的进程中,有一着很重要的棋,那就是陕西的老工业基地能否振兴,而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是如何成功地推进陕西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
吴登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陕西省国企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本原因就是它开始触及机制和体制这个本质问题。首先是开展企业制度改革,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按照“集中有效资产、整合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消化无效资产”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再次,作为全国并轨工作的试点省份,陕西省稳步推进了并轨工作,按期完成任务,确保了企业和社会稳定,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
吴登昌表示,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国企改革与发展目标,陕西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国防装备水平的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推进本省企业与中央企业、外省企业和其他企业的重组,推进省属企业内部主业重组和非主业分离重组,组建和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重点抓好整合组建石油、煤业化工、重型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医药、电力机械、机床工具等大公司、大集团的工作,增强陕西省国有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次,陕西将从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出发,积极引进国内外有技术、管理、资金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力争年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面达到80%左右。此外还将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已经改制的国有大企业进行二次改制,主要通过吸引不同所有制投资者的参与,使改制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合理,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更具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
第三,基本完成困难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对已经进入政策性破产计划的企业,严格按政策逐户推进。积极协助有关债权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做好破产企业建议名单的审核工作,尽快使已列入建议名单的20户企业全部列入正式破产计划;按照三年破产规划的要求,积极做好48户企业破产新项目的申报工作。要通过改制、重组、出售等多种渠道,加快劣势困难企业的重组步伐,力争2008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企业的破产工作。
吴登昌说,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市将高度重视企业办学校的移交工作,积极做好接收准备。省财政厅要督促各市加快经费测算,尽快使首批转移支付资金到位,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职工队伍的稳定。
在谈到并轨工作时,吴登昌说,一是省级有关部门要与各市做好下划企业并轨人员的移交和衔接工作,及时拨付配套资金;二是省属企业并轨工作指导办公室要尽职尽责,加强指导协调,稳妥推进;三是全省各级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密切协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倡和鼓励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使并轨职工实现再就业;四是涉及并轨的企业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困难企业要多方筹措配套资金,落实相关政策,规范操作,确保年底完成并轨任务。
吴登昌最后说,陕西省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虽然成效初步显现,但是还要增强打赢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取开创全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 刘晓辰)
陕西拉开振兴老工业基地序幕
作为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就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防科技工业、民用机械工业和能源工业体系,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陕西省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陕西老工业基地一度发展缓慢。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设备、技术陈旧落后,累积欠账过多。
西部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又重新被提上发展日程。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的调整与国企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是决定西部老工业基地振兴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拥有70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陕西双鸥集团是在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率先开始进行改制的企业之一。2001年下半年,广东TCL集团和陕西双鸥集团共同出资500万元(TCL集团占70%,双鸥集团占30%),成立了TCL电器陕西公司,在宝鸡境内联合生产洗衣机。2002年6月28日,陕西双鸥集团又与同在宝鸡的秦川机床集团出资组建了“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实现了优势互补。目前,双鸥集团的洗衣机生产厂已被正式确定为TCL集团白色家电西部生产基地,磨床制造厂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磨床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步入企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时间推进到2005年,像双鸥一样,不少国企纷纷驶上改制快车道,陕西国企改革迎来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
在这一年,陕西省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格局基本形成,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初步建立。据统计,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320多户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到78%。另外,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有了很好的进展。截至2005年3月底,20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均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
在这一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大企业、大集团改革重组的力度加大,兼并破产工作取得明显效果。2005年9月,通过重组陕北地方石油企业,使延长石油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资产总额达206.31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83.29亿元,实现利润52.76亿元,企业的原油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
在这一年,在推进困难企业改革工作中,省政府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工作,使50户困难企业实现了资产重组,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
陕西老工业基地存有的问题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仍然突出,曾经一度辉煌的装备制造业,一段时间因为定位的不明确而处于徘徊停滞状态。为此,陕西省作出战略调整,将装备制造业的调整重新提上日程,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重点选择培育了重型汽车、工程机械和石油机械等6个领域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据了解,陕西数控车床、电力设备、支线客机和一批航空航天产品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目前陕西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520户,企业资产总计8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6%;装备制造业总产值379.1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19%,仅次于能源化工工业,在陕西省确定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中居第二位;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1%,居全省八大支柱产业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陕西省一直着力发展的产业。有专家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很大,拥有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强大科技实力。西安高新区拥有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均每天成立3.7家科技企业,14年来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余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项目、科技部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总数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高新区已成为拉动西安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在西安高新区,有一个总量不大、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知识型“小巨人”企业群,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都具有顶尖研发能力,活力迸发,让人不能小觑。据了解,西安康宏电子、西电捷通、西安保赛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受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总数连续4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首位。更有西安海天天线公司,占有全国80%以上小灵通天线市场份额;西安康宏电子技术公司,已发展为世界上第三家拥有片式压电陶瓷技术产权。这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巨人”企业纷纷走出去,驰骋国际市场。
陕西已开始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征程。可以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陕西各级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下,在不久的将来,陕西老工业基地必定会重放光彩。 (魏 静)
陕西老工业基地改造三大效应
“绿色通道”效应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与陕西省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的。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都在着力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发展构建“绿色通道”。
在西安临潼,有一条企业通往区委、区政府的“绿色通道”,企业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到书记、区长那里。西安市原本规划设计了一条从市区通往兵马俑的城市快速干道,但恰恰在离陕西鼓风机集团不远的地方绕道走了。如果能从陕鼓门前过,对于集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于是陕鼓充分地利用了“绿色通道”,将问题向上反映。区里随即到市有关部门做工作,按照企业意愿,促成调整了原来的规划。对企业所需要追加的修路投资,区财政还贴补了一部分。据悉,在宝鸡等其他地方,也都在着力建设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
“孔雀回巢”效应
西部老工业基地以前普遍存在着“孔雀”大量东南飞的现象,大量人才外流,涌向东部沿海地区,更不用说吸引投资开发商了。自从陕西开始着力改造老工业基地后,一系列重视人才的政策出台,情况开始转变。陕西强大的科教优势使得“孔雀回巢”的景象开始出现,大量人才开始选择陕西的企业,投资开发商也越来越多地涌向陕西老工业基地,之前放弃陕西的也开始重新回到陕西。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仅仅在西安参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院士就有31人,参与创业的留学人员588人;陕西省不少国企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830项;仅西安高新区内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就有4763项、注册商标3519项,平均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两项以上专利,其中70%的核心专利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名牌集群”效应
西安四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临潼占了三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牌”高地。三大龙头企业拥有强大聚集效应,催生无限经济活力,在整个陕西省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不少国有企业也积极扶持当地农民发展致富,辐射带动临潼机械加工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据了解,现在,陕西鼓风机集团所在的地区,已形成风机制造及配套加工企业48家,总投资规模超过3000万元。生命力旺盛的“中国名牌”企业,带动了三大专业协作和配套的产业集群。机械加工等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包装、印刷、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魏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