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30日,全长143.2公里、总投资63.7亿元的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在实施管理改革后仅仅5个月,就高质高效地竣工通车了。然而,这只是陕西交通人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取得的业绩之一……
陕西地处祖国腹地,在国家整体交通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
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陕西人民倍加关注。它是陕西北部能源基地、延安红色旅游线路与关中地区的重要通道,建成后可以使西安至延安的路程节省近两个小时,将给陕西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自2002年开工后,工期却一拖再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不顺。比如,修路中决策任何一件较大的事项,都需要经过上下5个层级,最后到达施工队伍时,责任和时效都已大打折扣。陕西省交通厅于今年4月对黄延公司进行了扁平化改组,有效消除了重大决策的“中梗阻”现象,效率大为提高。由于体制保证了时效性、机制调动了积极性,黄延高速公路建设在拖沓了3年之后,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剩余的三分之一,同时纠正了以往施工中留下的诸多质量问题。
这也得益于2005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的调整,他们授权省交通厅,对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和新组建的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新体制理顺了复杂的级别体系、产权归属和资本构成等诸多关系,扯皮推诿现象大大减少,两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集团,自此在责、权、利清晰的平台上各自撑起了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半壁江山。
新体制还打破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观念,面向社会开放“设计、建设、融资、养管”4个市场,资金、人才、速度、质量等许多原来棘手的问题无不迎刃而解。
“十一五”开局之年,陕西省明确提出,5年内建成高速公路1800公里,最终目标是达到5000公里;路网也将从“米”字型发展到“三纵四横五辐射”,形成“关中加密、南北成网、周边连通”之纵横线与辐射线相结合的崭新格局。为此,全省在“十一五”期间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将达到1400亿元,占同期总投资的10%。
记者在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的高速公路管理处看到一份作息时间表,其中19点30分至22点30分的“加班”是这里员工的工作常态。处长高世君说,80%以上的内业管理工作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记者好奇地问,“你们白天在干什么?”高世君答,“修路不能遥控,质量要靠现场。”
广大高速公路建设者全力以赴,陕西省交通战线近期捷报频传:9月1日,穿越毛乌素沙漠、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全线88.1公里路面工程全部完工,这条连接陕西和内蒙古的大通道提前一年贯通;9月5日,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安到榆林的行车时间缩短了一半;9月30日,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剪彩;明年10月或许更早,原定2008年10月竣工的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有望提前通车,“昔日两天翻秦岭,今日一晌到汉中”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陕西交通建设悄然提速。仍以高速公路为例,全省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99.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3%,同比增长95.8%,预计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640公里。
周进民,陕西境内吴起至子长高速公路项目的“一把手”,他常说的一句话已成为该项目建设组人人了然于胸的警句:质量长着嘴,你亏了它,它会让你臭名远扬;质量长着手,你亏了它,它会戳你的脊梁骨。据说,老周为避人情曾三改电话号码。省交通厅长曹森也在去年底的一次全系统干部会议上说,“我在管住自己、管住家属的同时,会将‘行业廉政’之利剑高悬于头顶,严抓狠管。”
为了确保建设质量,陕西省交通厅采取果断措施,一是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原黄延公司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将失职的6家监理单位中的73名监理人员,以及79名施工人员清理出场;二是确立了“三个不准”、“五个不放过”、“七个推倒重来”的刚性原则,拟订了“监理工程师24小时不离现场”、“参建单位出现问题追究到人”等规章制度,使所有参建单位和人员个个在“质量”二字面前如履薄冰。此外,省交通厅还设立专门的查处机构,并向社会公布了工程质量举报电话。
必胜信念和得力措施带来的结果是“又快又好”:在全省今年上半年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95.8%的情况下,建设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上半年在建的18个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近2000公里,实测单点合格率达到93.9%,质检部门对黄延高速公路的路面抽查中,合格率更高达100%。曹森说,“拿出这样高标准的质量指标,将成为我们今后高速公路建设的常态。”
“十一五”期间,陕西建成高速公路1800公里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100公里;85%以上的县、市、区1小时进入高速公路网;西安与周边省(区)的中心城市将形成“一日都市圈”;全省县、乡公路里程将达到4.6万公里,通村公路将达到6.9万公里,并实现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