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极端强降雨趋势、极端高温热浪灾害和川渝特大伏旱的气候成因,雾、霾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强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周边地区强火山爆发对我国的影响等问题,气象部门做出专题分析报告并提出科学应对建议。完成了三峡第二次立体气候观测,系统了解了三峡库区建库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提出了蓄水前后的气候变化、验证有关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深入分析了蓄水后建库前影响库区的农业、生态和交通运输的气候环境。
编制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和中国气候专项规划。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气候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国家气候中心全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预测准确率为65.2%,比2005年高0.8%,高于近5年平均准确率;全国汛期降水预测准确率为72%,与2005年持平,高于近5年平均准确率;全国各省级业务单位月降水预测准确率为71%,略高于2005年。
加强气候变化业务和科研建设。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均一化气温数据集的研制,使用先进的均一化检验订正和质量控制技术,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50年的气温变化。利用CCSM2.0.1数值模式模拟了近一千年来气候变化对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开展了黑炭气溶胶对中国旱涝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多个全球和区域模式的模拟试验,利用NCC/IAPT63海气耦全结果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在IPCC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A2下,进行了未来30年的气候预估(2001-2030年)。(中国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