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居民户存款主要为居民储蓄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去年同期增加606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表示,月度储蓄存款之所以出现绝对额下降,是因为随着股市的火爆,居民储蓄正在快速流向资本市场。此外,随着居民投资热情的高涨,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炒金、炒汇等也在分流储蓄。
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股指的节节上扬,储蓄存款增幅明显减缓。去年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5.5%,增幅创下2005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这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央行的2006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储蓄如何支出时,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人数占比达18.5%,跃升至历史最高。(田俊荣)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4月份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显示: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明显,各项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是,储蓄存款继续分流。据估算,今年前4个月,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至资本市场的资金总额超过700亿元。
报告说,当月,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85亿元,较上月多减45亿元,同比多减193亿元。受近期股市行情持续火爆和当月新股密集发行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出现大幅下降。当月中资金融机构定期储蓄存款减少90.6亿元,比上月多减84.1亿元,同比多减139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当月增加5.6亿元,同比少增53.9亿元。(谢卫群)

中国证券报刊载专家文章:股市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如果总是对证券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带着警惕和防范的眼光,因噎废食,或者继续用股权分置的狭隘眼界去认识事物,忧心忡忡地面对证券市场的急速壮大和能量释放,看不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国证券市场一定会迎来自己爆发性增长与空前繁荣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走向另一极端。发展不可跨越阶段,制度变革也不是无所不能。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中国股市也不例外。中国经济乃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证券市场。暴涨暴跌并不是投资者之福,更会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已经过热?是否需要引起关注和警觉?回答看来是肯定的。
改善内需关键在于把政府企业的钱从投资转向消费
坦率地说,储蓄存款下滑本身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需改善。或者说,中国高储蓄率的症结根本就不在于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储蓄与银行储蓄存款本身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大致分三大块: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据测算,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大致为GDP的16%,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法国。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红利至少还有5—10年的增长期,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并没有多少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