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2006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和重组,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工程,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
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国务院在2006年年初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禁止供地、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先后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在能耗、环保、用地、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政策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5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煤炭行业关闭小矿井5931处,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或破坏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1.1亿吨。电解铝自焙槽已全部停产,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绝大多数企业已使用先进的预焙槽技术。与此同时,鼓励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宝钢与新疆八一钢厂实现战略重组,唐钢、宣钢、承钢合并为河北唐钢集团公司。中铝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相继控股了一批铝行业的骨干企业。海螺、冀东等一批大型水泥企业进一步发展。
振兴装备制造业迈出重要步伐。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思路,确定了主要任务,制定了保障措施。这是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2006年6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尽快实现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006年8月又召开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经验交流会。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振兴政策正在得到细化和落实。在推进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方面,开展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设备自主化工作,启动了高档数控机床和重要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
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了29项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编制完成高技术产业化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组建超声医疗、燃料电池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0月27日,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左岸电站14台巨型机组首次全部实现满负荷发电;11月26日,金沙江开发和“西电东送”中部通道骨干工程金沙江向家坝电站开工建设,金沙江水电进入全面有序开发阶段,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另外,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公路9万多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0多公里;新扩建沿海港口码头泊位252个;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这些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将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2006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将是贯穿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