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07《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06年工作回顾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成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0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2006年是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最好的一年。按照中央部署,2006年全国就业和再就业的目标任务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这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7%。2006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年初提出的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

    第一,完善就业工作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把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和工作的重要指标。各地进一步健全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和协调,逐级建立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就业再就业责任制度落实情况、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扶持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就业服务工作情况等方面的检查督促工作。针对上半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进展较慢的情况,国务院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推动政策的落实,年中在南昌召开了部分省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各地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并且已连续四年达到或高于10%。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就业拉动能力。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支持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也是扩大就业的重点领域。一年来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业及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支持,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自主创业,既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为扩大就业开辟了更多的渠道。

    第三,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234亿元,地方财政也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大再就业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加强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扶持。二是进一步扩大再就业的政策扶持范围。把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3年,根据各地实际将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加强对军工、森工等困难行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支持。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动管理和失业调控。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建立健全规模裁员报告制度。

    第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启动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2006年在解决城镇新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都取得新突破。全国累计实现新增就业1184万人,比原定900万人的目标任务超出284万人。为了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国务院和各省区市建立了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在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工资拖欠、参加工伤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子女上学、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并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优化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第五,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向城镇各类人员和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服务。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加强城市用工信息发布工作,并努力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联系,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强对重点劳务输出、输入地区的监控,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组织措施,确保劳动力流动安全有序。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全年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28万人,连续三年共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59万人,超额完成了“2004—2006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全年组织1000多万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劳动者职业技术和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