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pdf
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王宇、李延霞)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发布的200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报告同时认为,随着国际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缓。
报告认为,从价格走势看,由于结构性供给约束、外部输入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CPI涨幅在上半年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央行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利率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王宇、罗沙)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发布的200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我国利率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
报告认为,去年以来连续上调基准利率的利率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各类经济主体适当衡量风险,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居民对存款利率的认可程度逐季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第一季度的39.6%升至第四季度的46.3%,累计提高6.7个百分点,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储蓄意愿止跌回升。第四季度,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0.2%,比上季度提高4.9个百分点,改变了连续下跌四个季度的态势。
2007年,央行在国内价格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总量及结构因素,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先后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2.52%上调至年末的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2007年12月,在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较大幅度地上调了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以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提高经济主体应对价格上涨的能力。
房价总体涨幅依然较高 部分城市房价涨幅已现趋缓迹象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王宇、罗沙)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发布的200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总体涨幅依然较高,但部分城市房价涨幅已出现趋缓迹象。
报告认为,去年以来,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开始优化,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总体涨幅依然较高,但部分城市房价涨幅已出现趋缓迹象。
报告称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开发结构优化。2007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万亿元,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8万亿元,增长32.1%,占开发投资总量的71.2%,占比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占16.6%,较年初提高5.2个百分点;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833.8亿元,增长19.7%,占开发投资总量的3.3%。
报告认为房屋销售价格2007年全年上涨势头依然较猛,但年末出现放缓迹象。2007年各季,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6%、6.3%、8.2%和10.2%。2007年12月份,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与11月份持平,环比上涨0.2%,比11月份降低0.6个百分点。同时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已有22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出现环比负增长。
报告认为,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全年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第四季度增速已明显减缓。数据显示,第四季度新增贷款1858亿元,仅为上季度的50%。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122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新增1596亿元,分别仅为上季度的12.5%和60%。
对此央行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冬季不宜开工、施工等季节因素和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等有关政策因素影响。
2007年,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对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王宇、李延霞)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发布的200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受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影响,全球经济扩张开始有所放缓,但基本面依然稳健。
报告称,在经历了2007年前三季度的强劲增长后,受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影响,全球经济扩张开始有所放缓,但总体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9日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4.9%(估计值)降至2008年的4.1%,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有不同程度的减缓,经济增长分别为1.5%、1.6%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会高位趋缓,从2007年的7.8%(估计值)回落至6.9%。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会进一步降低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并明显波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为应对次贷风波,美联储连续降息加大了欧元等主要货币的升值压力,欧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重新抬头。此外,美欧等国还加强了对新兴经济体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防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将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央行认为,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尽管包括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在内的各界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救助,稳定市场,但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依然紧张,市场信心仍未恢复,使国际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增大,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
新闻分析
从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看2008年货币政策走势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王宇、李延霞、罗沙)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连锁反应,而我国南方地区又遭受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后,近期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走向十分关注。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将进行如何安排?中国人民银行22日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部署。
央行报告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是:2008年仍将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2008年将施行从紧货币政策不久,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风波的扩展,全球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并逐步波及全球进出口形势,同时引发业界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初就把全球经济增长率从此前的4.9%降至2008年的4.1%。
有专家指出,在次贷风波导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同时通胀上行风险加重的局势下,中央银行面临在抑制通胀和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中做出选择的两难局面,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不断加大。
不过,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依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国民经济依然面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基调将不会发生变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在去年四季度出现下降后再度抬头,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0个百分点。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也创出近期单月新增贷款之最。此外,受灾后重建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将在几个月内有所增快。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两防”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雨雪灾害对我国,特别是南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对整个国家的基本面不会带来较大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发生变化。”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日前表示。
央行报告表示,央行将认真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注重引导预期。
央行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明确地向社会释放了未来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的警示信号和总量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和调节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利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也有利于深化各方面对结构改革紧迫性的认识。
不过,央行报告同时指出,央行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前货币政策总的方向仍应从紧。在不同时期根据变化的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力度。”经济学家樊纲说。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认为,今后,将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手段。继续增大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和抑制价格上涨中的作用,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提示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管理和风险防范,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