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2日电(记者 李荣)宝钢改革发展30年,开创了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敢于引进、善于引进、成功管理的先河,闯出了一条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和自主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目前宝钢已成中国规模最大、世界第五的钢铁联合企业。
宝钢建设30周年纪念大会22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打下了第一根钢管桩,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历时7年;之后用10年时间成长为国内领先的钢铁企业;又用5年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海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后,宝钢用6年时间实现了老企业脱胎换骨的改造,使钢铁精品基地初具规模。从一期投产到2003年进入世界500强,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据了解,至2007年,宝钢通过新建扩建和兼并重组,产能规模达到3000万吨,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第五。30年来,宝钢累计产铁2.28亿吨、产钢2.72亿吨、产钢材2.29亿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3万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377亿元;累计出口商品坯材3000多万吨,实现出口创汇160亿美元。宝钢的精品战略已使之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产品集聚在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石油管线钢、冷轧硅钢、高合金品种钢等领域。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宝钢30年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的典型代表,在引进消化基础上不断推进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据介绍,在建设初期,宝钢大胆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和中国钢铁工业的传统模式,通过不断吸收消化现代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形成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经营理念、以集中一贯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模式。宝钢已具备现代钢铁工业顶级产品的制造能力,具备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技术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宝钢实现了与上海冶金、梅山的三钢联合,完成了上海地区的钢铁产业重组。新世纪以来,顺应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整合广东省钢铁工业,实现了企业规模与布局的跨越式发展。
徐乐江说,未来10年,宝钢将以30年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为目标,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动宝钢的"二次创业"。
宝钢:从“买了一个现代化”到自主研发钢铁“皇冠上的明珠”
新华社上海12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李荣) 宝钢建设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是完全同步的——1978年12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的当天,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了第一根钢桩。
30年过去,宝钢走出一条国有大型企业现代化之路。时光流逝,宝钢“买了一个现代化”的争议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自主研制使宝钢摘取了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发展印证了一个事实: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在争议中突围
在当初开工建设之时,宝钢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项目,投资300亿元,设备全套引进,几乎是“移植了一个世界先进的钢铁样板工厂”。
同时,宝钢也如同一个“异类”,项目刚立项就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国家经济这么困难,这么大的项目会不会是个“无底洞”?上海既没有煤也没有矿,矿石全部靠进口,一旦被人“卡了脖子”怎么办?除了引进全套设备,还要花8900万美元引进管理软件,这到底应如何看待呢?
宝钢注定是在新旧体制的冲撞中发展的。宝钢前董事长黎明回想当年,感慨良多,宝钢对传统思维定式的大胆变革,成了中国国企和冶金工业发展的“突破点”。“企业办社会”这是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一大弊端,而宝钢从一开始就不搞“大而全”。1988年起,宝钢以国外同类企业先进的岗位定员为标准,按每年撤并2000个岗位的幅度精简定员,各厂、部、处逐步取消科室。作为当初宝钢工程主体的宝钢分公司,年产钢从300万吨增加到了1800万吨,员工总数却从当初的近3万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5万人,年人均产钢量达到1100吨左右,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分配制度也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宝钢率先取消沿用多年的八级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业绩工资和津贴等组成的结构工资制。上世纪90年代后又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岗效薪级工资制度”,员工不分年龄、不论资历,按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高低、劳动强弱和环境好坏确定岗位系数,且工资基数随企业效益浮动,不仅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宝钢列为全国首批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单位之一。宝钢董事会中的外部董事在央企中率先全部到位,且外部董事超过了半数。宝钢集团至此基本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与世界一流水平对标”
宝钢集团有关负责人曾向记者演示了宝钢“领导力建设”的一个模型:其底部是一堆“熊熊不息的火焰”,象征着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注定宝钢不是一家普通企业,它一诞生就让中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20年。它处在中国工业的尖端,历史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眼光必须向外,去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与世界一流水平对标”这是在宝钢听到频次最高的一句话,也是宝钢几代董事长共有的理念。在当初以引进二手设备为潮流的年代里,宝钢在立项建设之时,就以当时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日本新日铁君津制铁所为样板,高起点引进世界一流的装备和技术。
1985年9月,宝钢一期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投产第一年就全面完成设备功能考核,实现了保本微利。转年,生铁、钢、坯的产量全面超过设计能力10%以上,迅速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名列前茅。
据悉,宝钢的目标始终是瞄准国内难以生产或不能生产、能够替代进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订向国际标准看齐的质量内控标准。从1992年起,宝钢每年至少把10%的钢铁产品用于出口,去接受国外最挑剔用户的检验。从1993年开始,宝钢自筹资金开始三期工程建设,冲击高等级汽车板、高表面精度家电板等钢铁精品的生产能力。
在30年发展中,宝钢与上钢、梅山钢铁实施了联合重组;还对新疆八一钢铁进行了增资控股;目前正在全面整合广东钢铁产业。“与世界一流水平对标”的企业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一贯制”地推行开来。
截至去年底,宝钢累计产钢2.72亿吨,实现销售收入1.33万亿元,利润1545亿元,经营效益连年位列全国制造业第一。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集成创新
回首30年,这家大型企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成功地避免走上“反复引进”、陷入技术困境的歧途。这样,当宝钢跻身全球先进钢铁企业之列,当海外主要竞争对手全面封锁尖端技术之时,宝钢仍有十分广阔的技术研发空间。为此,宝钢保持清醒头脑,贯穿企业发展始终——拥有重大自有技术和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如今已占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宝钢汽车板,就是在市场需求和企业自主研发的强力推动下产生的。刚起头时,轧一吨亏一吨,然而宝钢认准了这个战略产品,咬定不放松。
新近,就在宝钢迎来建设30年之际,第2000卷取向硅钢在宝钢诞生。2000年,取向硅钢项目正式立项后,宝钢采取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路径,从高温工艺起步,向低温工艺发展,目标瞄准最高档次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在试制过程中,人们发现取向硅钢的许多成分控制指标,精度要求居然比常规碳钢生产高出10多倍。经过不断攻关,他们终于把取向硅钢研制成功,此事在业内被称作“登上了钢铁制造技术的‘珠峰’”。
30年来,宝钢从探索研究入手,细致前行,不断探索并积累成功经验,并在眼下经济寒流中“逆风飞扬”,产品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为此,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感慨地说,立足于自主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是企业走向领先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