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台风和暴雨洪水的高发地区之一。多年来,福建省在防汛防台风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以“预警到乡”、“预案到村”、“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预防措施到位,信息传递及时,转移群众因地制宜,确保了防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预警到乡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机构,是直接服务群众的窗口,同时也是目前应急能力较弱的一个环节。2007年,福建省全面推广“预警到乡”机制。“预警到乡”的核心就是在乡镇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制定乡镇防灾抗灾预案,建立乡镇防汛值班制度和防汛物资储备制度,建设乡镇防汛信息接收、发布平台,组建乡镇应急抢险队伍。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实施省市县延伸到乡镇的防汛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以实现“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频会议视听到村”为目标,全面提升乡镇防灾抗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
福建省政府明确,防汛应急视频会商(到乡)指挥系统建设由省防汛办统一组织实施。“预警到乡”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局部突发性灾害的应急指挥处置能力。在历次防汛防台风过程中,特别是在防御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灾害方面,“预警到乡”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市县三级防指可以对有关乡镇实行点对点的指导和预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防御措施。气象部门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在短时暴雨来临前2小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到具体的乡镇。乡镇也能根据各自主动获得的信息,及时对辖区内防范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预警到乡”的机制,使得福建省的防汛措施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
二、预案到村
2007年,福建省全面启动“预案到村”工作,并全面完成了全省1.4万多个行政村村级应急预案的编制。福建省在以村为单元建立的防灾抗灾应急预案中要求做到“六个明确”:一是明确防御工作重点,摸清各村危险区域、灾害点的情况;二是明确警报发布途径,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各家各户;三是明确通讯联络方式,指定具体的联系户、联系人;四是明确转移安置方案,确定转移路线、安置点和责任人;五是明确巡查抢险人员,确保险情发生前有人巡查、发生后有人抢险;六是明确预案宣传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有序有效运作。今年汛前福建省各地又对村级预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组织开展了村级预案的宣传和演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抗灾避险意识和能力。省、市、县三级防办还组织力量建立了村级预案数据库及查询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在防台风期间,福建省各地在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同时,因地制宜,适时启动村级预案,组织开展船只回港避风、人员上岸避险等工作,使防范措施更主动、更有效。
三、梯次转移
近年来,福建省在渔船回港避风、人员转移避险保安方面探索、总结出了“梯次转移”措施,提升了防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在防御台风过程中,为降低避险成本,避免“一刀切”式的一次性大范围转移,福建省实施梯次转移措施,通过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台风的综合动态信息,根据台风影响的时间、地域和程度,从防风、防潮、防雨、防次生灾害等四个层面,分为海上、临海、内陆三条防线,分区域、分时间、分类别,逐批逐级梯次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
实践证明,梯次转移,减少了避险成本,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了指挥部的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