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宜昌市人民政府、世界自然基金会、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2013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和当地保护中华鲟志愿者一起将8000余尾中华鲟幼鱼放归长江。
此次活动共放流体长20厘米至200厘米不同规格中华鲟8000余尾,体长10厘米规格的胭脂鱼2000尾。放流的中华鲟子二代年龄跨越四年,是历年来大规格个体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据悉,大规格幼鱼个体适应能力和抵御自然敌害能力强,成活率高,规模放流大规格个体对有效增加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资源量,改善中华鲟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放流活动之前,科研人员开展了长达月余的野化驯化,使放流个体完全能适应长江自然环境。为了研究人工培育个体在自然江水中的洄游行为,科研人员采用了生物标记电子芯片(PIT)、荧光染色标记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每个个体进行了标记,可以对其洄游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和监测。在放流现场还采用了先进的水下声纳摄像技术,实时记录和展示放流鱼在水下的活动过程。这些宝贵的监测数据将被完整收集起来,用于中华鲟后续科学研究。
中国三峡集团所属的中华鲟研究所成立30年来,已累计放流中华鲟55次,中华鲟放流数量超过500万尾。此次放流后,研究所仍留存中华鲟子二代幼鱼1万余尾,表明中华鲟研究所已具备不依赖野生亲鱼实现规模繁殖和放流中华鲟的能力,并为子三代研究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中国三峡集团在长江和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过程中,始终践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不断扩大长江生态保护力度。目前已设立“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渔业、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等生态恢复前沿技术研究工作。据悉,中国三峡集团正在筹建生态环保中心,将全面推动流域性生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