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幸存者蒋雨航:将不息的生命力量传递下去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记者王丽、黄勇、田苗)“这一刻,想起了废墟中拉着我的手一直鼓励我坚强挺住直到最后离去的好友;
“这一刻,想起了那些为抢救我的生命,艰苦、执著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一秒的消防官兵;
“这一刻,想起了太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给予我的无限关怀和帮助;
“这一刻,我要用我的微笑和坚强,把守望相助的真情传递下去,把不息的生命力量传递下去。”
这一刻,手持奥运火炬的蒋雨航心中百感交集。
这位20岁的贵州凯里小伙在汶川地震中被埋在废墟里120多个小时后成功获救,创造了又一个“生命奇迹”。而他的母亲千里寻子,亲眼见证了儿子获救的那一刻。
就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到凯里的前两天,蒋雨航刚刚被选为奥运火炬手。
“坚强挺住、绝不放弃,这是支撑我,支撑着许多地震灾区同胞的生命力量,这也同样是奥运精神的力量所在。我的生命奇迹不是我一个人创造的,是亲人,是朋友,是同胞给我的不懈力量,支撑我从黑暗的废墟中顽强地走出来,今天,我要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蒋雨航说。
经历了地震灾难的洗礼,这位仅有20岁的小伙子似乎一下子成熟起来。从地震灾区回到家乡凯里的十多天里,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同时,还不停地参与各种为灾区募捐、献爱心的活动,尽自己所能为灾区同胞做点事。
“当选奥运火炬手,我无比激动和幸福。现在我很健康,也更加坚强,此刻,我只想用我充满阳光的微笑,去回报所有关心我、支援灾区的人们。”蒋雨航说。
城市名片:古老苗寨依山建 苗族飞歌漫山飘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 (记者 黄勇)6月13日上午,奥运火炬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雷山县和凯里市传递。这里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古苗寨,这里是苗族飞歌的海洋,这里有多达400个的民族节日,这里有最精美的苗绣,这里有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这里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
奥运火炬在黔东南站传递的一大特色,就是火炬将穿越几个古老美丽的苗寨和侗寨。火炬传递起点所在的郞德苗寨已有数百年历史,一座座苗家木吊脚楼错落依山而建,寨脚下清清的丹江河蜿蜒流过。寨内苗民因苗女多穿长裙而被称为“长裙苗”。距郎德苗寨20公里的西江苗寨,建寨已有上千年,寨内现仍有1200多户苗家,因而被称为千户苗寨。因寨中众多的吊脚楼及苗族遗存保存完好,被称为天然民族博物馆。还有南花苗寨、季刀苗寨等,青山绿水与古老苗寨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
黔东南是“歌舞海洋”。这里的人们会张嘴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侗族大歌是无伴奏多声部自然和声,模仿的是自然界万物之音,没有教科书没有五线谱,却以口口相传代代相授延续至今,被誉为“天籁之音”。苗族飞歌高亢悠扬,婉转动听。当地民族舞蹈中,反排木鼓舞粗犷奔放,丹寨锦鸡舞艳丽柔美。
会针线就会刺绣,这造就了黔东南苗族的服饰精美。通过服饰可以分辨出族群支系、已婚未婚,黔东南苗族服饰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黔东南州还是“百节之乡”,全州每年的民族民间节日近400个。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台江姊妹节,是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信息,挑选终身伴侣的节日,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
黔东南州以其良好生态和原汁原味的丰富民族文化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并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其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构成了举世无双的原生态黔东南文化景观。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黔东南就有19项。
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2%,全州原始森林总面积达16万公顷。全州共441万多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2%,其中苗族人口占42%,侗族人口占32%。
“侗乡小百灵”潘鳞玉:让“天籁之音”传递中华和谐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 (记者 施雨岑、王丽)“静静听哦,我唱一首蝉歌给您听,唱首蝉歌送给朋友听,朗朗雷……”
无论是站在日本东京的舞台上,还是坐在自家简陋的织布机前,从14岁“侗乡小百灵”潘鳞玉口中唱响的这首侗族《蝉歌》,都是同样美轮美奂的“天籁之音”。正是这个容貌秀丽、身材娇小的侗族女孩,和她的8个小伙伴,在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中,用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征服了日本观众。今天,她又唱着祝福的歌,成为了奥运火炬传递贵州凯里站年纪最小的火炬手。
潘鳞玉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而她成长的从江县小黄村则是自治州内最负盛名的“侗歌窝”。
2007年温家宝总理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演出,潘鳞玉和她的8个小伙伴身着侗族盛装走上了东京的舞台。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还未开口,场下已是掌声雷动。天籁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在演出大厅响起,如山泉那样潺潺流淌,似山鸟那样婉转啁啾,全场为之轰动。
“奥运火炬传递来到了侗乡,希望有机会再代表家乡人民把侗歌唱给更多的国内外朋友听,让侗族大歌这个‘和谐之声’传遍世界。”潘鳞玉说。
特写:奥运火炬照亮古老苗寨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记者王丽、黄勇、刘文国)6月13日上午8时30分,随着第一棒火炬手、黔东南籍著名体操运动员林丽点燃手中熊熊燃烧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已有近700年历史的郎德苗寨瞬间沸腾了。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黔东南被誉为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博物馆”。在这里,奥运火炬将展开一段精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奇妙旅程。
7米多高的大芦笙,只有寨子里的“芦笙王”才吹得响亮。在郎德上寨,80岁的吴王九老人把心爱的大芦笙擦了又擦,“让全世界的人们听到苗家最美的芦笙曲,这个心愿我已等了很久”。
这一刻,为迎接奥运火炬的到来,他如年轻人一般起劲地吹起欢快的旋律。
独具匠心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道,魅力无穷的苗族歌舞,绚丽夺目的苗族银饰,作为贵州省最早开放的原生态苗族村寨,郎德上寨以独特、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青山环抱、绿水相拥,来到郎德上寨,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今天,北京奥运火炬不仅首次走进古老苗寨,还首次在田间小径,伴着阵阵稻香和潺潺流水传递,走进令人向往的梦里水乡。
北京奥运会火炬凯里站的传递路线不仅要经过郎德苗寨,还要沿着风光秀丽的巴拉河畔,经过一连串风情各异的民族山寨。
盛装艳丽、笙歌喧天,火炬经过了南花苗寨。身着叮当作响的苗族盛装,18岁的苗家姑娘杨晓梅和姐妹们在巴拉河畔唱起苗族飞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木鼓舞。她们用自己最热情的舞蹈,为奥运火炬手们加油、鼓劲。
南花村以前是一个不通桥、不通路、不通电,经济落后的穷寨子,可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民族风情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农民脱贫致富,还成为全国文明村寨。
“我为苗族同胞骄傲,为我的家乡骄傲,更为强大的祖国骄傲。”苗族火炬手唐艳敏跑过寨瓦苗寨后说。
在这迷人的文化生态博物馆,奥运火炬传递着和平、友谊和光明,也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多彩民族文化。
特写:苗族同胞用“活化石”舞蹈迎接“祥云”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记者田苗、周之江)
鼓声愈加激越,舞者越发奔放。
13日上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巴拉河畔,身着红色大摆短裙、系着黑色绑腿的苗族姑娘以一台热情的“台江反排木鼓舞”,迎接“祥云”火炬的到来。
木鼓舞是黔东南州台江县苗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族舞蹈,距离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的反排村是其发源地,“台江反排木鼓舞”因此得名。
整个表演过程中,木鼓是唯一的伴奏乐器。鼓师渐次敲击鼓心、鼓边、鼓棒,目的是形成三种不同的音色。舞蹈段落层次分明,缓起、中渐、尾疾,在激烈的高潮中结束。节奏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鼓点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台江县城关一小的老师张秋生说,全舞共分五段,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起源于祭祀歌舞的台江反排木鼓舞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内容,以舞蹈的形式描绘了苗族祖先奋斗创业的历程,体现了苗族人民坚韧的个性与坚定的创业决心。
这些年来,台江反排木鼓舞先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等地区表演,被西方记者赞为“东方迪斯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中外观众。在苗族群众中,木鼓舞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承。
特写:沸腾的苗寨
新华社贵州凯里6月13日电(记者 刘文国)
大红灯笼挂起来,节日的盛装穿起来,悠扬的芦笙吹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
13日清晨,山顶的薄雾尚未散去,树林里的小鸟儿开始啁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寨瓦苗寨里,已是人声鼎沸。
胡须花白但身子硬朗的苗族老汉张志德,凌晨5点就起床站在村子边,乐呵呵地准备观看上午将经过这里的奥运火炬传递。
“寨子里原来的小水电供电改成了大电网供电,自来水直接流到家家户户,90%以上的人家都买了电视机,这几年我们苗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听说奥运火炬传递要经过村里,怎么还睡得着?”今年72岁的张志德说这些话时,笑得眼睛都快眯上了。
离凯里市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寨瓦苗寨是黔东南众多古老苗寨之一,村民都住在半山上,山下清澈的清水江支流巴拉河拐两道弯,把苗寨包围起来,并在寨子前面形成一片开阔的河滩。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不光吃饭穿衣没有困难,每年春节,从农历大年初二到正月二十,寨前河滩上,周边山寨里的人,都要来参加斗牛等活动。去年外地来村里旅游的客人,少说也有4000人,周末城里来吃苗家烤全羊、羊杂火锅的人就更多了,但都比不上今天这样热闹。”村民张胜先说。
上午7点多钟,天越来越亮。寨前的河滩上,人也越来越多。大人、小孩、年轻漂亮的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来到河滩上,边载歌载舞,边等着火炬的到来。悠扬的芦笙舞曲慢下来时,与周围树林中的鸟鸣相映成趣,让人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我从10岁开始吹芦笙,到今年已经吹了整整54年了,这些年到过北京,也到过哈尔滨,但今天在我们苗家人自己的寨子里吹,最开心。”12日晚从20多公里外凯里市舟溪镇赶来,专门参加13日上午芦笙表演的苗族老人潘丙先激动地说。
“为了迎接火炬的到来,我们一周前就专门到市里把小国旗和五环旗买好了,今天可是凌晨4点钟起的床,就怕看不到。”苗族小姑娘张玉秋既兴奋又有些腼腆地说。
上午10时10分,从黔东南州雷山县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镇上寨开始传递的火炬,终于到达了寨瓦苗寨。
“来了,来了!”一声声激动人心的呼喊之后,欢快的芦笙舞曲响起,“北京,加油”、“奥运、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沸腾的苗寨,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