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传递绿色与和平 圣火见证团结与和谐
——奥运圣火青海传递综述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电 (记者钱荣 胡若愚)6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西宁完成了青海境内最后一站的传递。3天的青海之旅,“祥云”飘过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传递,领略了青海多彩的自然风情和500多万各族人民的奥运激情,同时也成为青海生态保护成果和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见证。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目前,青海境内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祥云”火炬在青海的传递,就经过了三江源、可可西里以及青海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证了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6月22日,奥运圣火首先在格尔木开始了传递。这里是长江的发源地和福娃藏羚羊“迎迎”的故乡。10年前,可可西里藏羚羊在武装盗猎分子的大肆捕杀下,种群数量由原来的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藏羚羊由此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为了保护好可可西里“无人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中国政府成立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担任奥运圣火在青海境内传递第一棒火炬手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被称为“藏羚羊保护使者”。他告诉记者,通过近几年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反盗猎斗争的深入,可可西里已有两年多没有听到枪声。藏羚羊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产仔率、成活率明显提高,种群恢复增长较快,目前数量已达6万只。
才嘎表示,作为青海第一棒火炬手和可可西里生态环保卫士,他有一种责任,那就是传出绿色、和平。
23日,奥运圣火到达高原“圣湖”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还是中国北部生态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湖出现的水位持续下降,流域内生态系统退化加剧等问题,近年来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工程,初步遏止了青海湖生态退化恶化的趋势。监测表明,去年以来,青海湖的水位出现回升。
奥运火炬手葛玉修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和环保志愿者。他长期关注着青海湖畔的鸟类及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他说:“‘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理念之一,希望这次火炬传递,能够将青海美丽的景色和青海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愿传递出去,也能将‘绿色奥运’的理念和环保意识传播开来。”
地处西北的青海省还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区之一,据统计,至2007年年底,青海总人口为551.6万人,其中,以藏、回、蒙古、土、撒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6.23%。奥运圣火传递也成为青海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见证。
在青海境内的传递活动中,世世代代居住在青海的藏、回、土、蒙古、撒拉5个少数民族都有火炬手参与圣火传递。奥运圣火在青海三地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也均为少数民族:除才嘎在格尔木担任青海境内第一棒火炬手外,青海湖第一棒火炬手为参加过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蒙古族医生达嘎,西宁地区第一棒火炬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塔吉克族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才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藏族干部,能够担任奥运圣火青海境内传递的首棒火炬手,他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23日,奥运圣火到达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青海湖畔。当天的火炬传递活动充满了浓郁的藏族风情。前来观看圣火传递的藏族群众将2600多条洁白的哈达连在一起,组成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哈达,他们一起用双手捧着这条长长的哈达,用藏语高呼“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献上了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愿。
圣火传递进入青海湖景区,火炬手刘涌涛高举“祥云”开始自己的传递时,在路边观看圣火传递的两位藏族群众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哈达和青稞酒,献给了刘涌涛。60岁的藏族牧民仁却乎还走近“祥云”,用额头轻轻地碰了碰。他告诉记者,额头轻触是藏族人民对神圣和圣洁事物的一种膜拜。因此,他想用这种方式来祝福北京奥运会。
传递活动结束后,刘涌涛对记者说:“能受到藏族同胞这样的祝福,我觉得非常幸运与感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情谊。”
火炬手王晓平也表示:“我们在这里不仅是传递奥运激情与和谐理想,更是要传递各民族之间世代相传的友谊。”

藏族记者万玛加:将奥运电波传至千家万户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电 杨寿德 王雁霖
“作为一名藏族记者,我非常荣幸。我8月将去北京参加奥运报道,我要把奥运会的最新消息,通过电波传至千家万户。”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西宁站火炬手、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族记者万玛加说。
在24日的西宁站火炬传递中,万玛加跑得稳健有力,这不仅得益于他每周在绿茵场上的足球锻炼,更得益于他多年频繁基层采访的记者生活。
万玛加自小生长在高原,他坚信,新闻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更是用脚走出来的。在高原当记者,经常要下到条件艰苦的农村牧区采访,他每年下乡的行程都有上万公里,是全部门下乡次数、天数最多的记者。
15年来,他采写的稿件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2006年又获得了中国新闻最高奖项--长江韬奋奖。
身为藏族记者,万玛加极为关注藏区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藏族,我深感欣慰”。
今年8月,万玛加将赴北京采访奥运盛会。热爱体育运动的他对此充满了期待。“我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以最饱满的热情报道奥运,将奥运的讯息通过电波传至千家万户!”
张强:我会高举火炬为灾区人民祈祷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电 赵伟滨 叶修武
“当我还在灾区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圣火传递。奥运圣火传递的不仅仅是奥林匹克精神,还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爱。”青海省赴四川地震灾区医疗防疫救援队队员、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强说,“当我高举火炬时,我会在心中为灾区人民祈祷,希望圣火能给他们以力量与温暖。”
张强是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青海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报名,第一批赶赴四川灾区救援。
张强回忆,在灾区的时候,他们所在的帐篷里,白天有40多摄氏度,晚上经常下雨,蛇虫鼠蚁常来骚扰。但是他说:“这与灾区人民受的苦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既要忍受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更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当时我们大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救治更多的病人,给他们以最大的安慰。”
刚刚从灾区回来的张强,对于参加圣火传递,显得无比激动。他说:“虽然我现在离开了灾区,但是我希望通过圣火传递,把我们的爱传递给灾区人民和仍然坚守在灾区一线的人们,用我们的爱激励他们。灾区的明天会更好!”
残疾人运动员阿怀民:轮椅上升华奥运梦想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电(王雁霖 赵伟滨)“除了当好火炬手,我还要加强锻炼,争取参加下届残奥会!”来自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农民火炬手阿怀民激动地告诉记者。
在24日西宁的火炬传递现场,阿怀民坐在陪伴了他33年的轮椅上,手中高擎“祥云”火炬,脸庞因为激动而泛红。
阿怀民是一名残疾人,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从此只能依靠轮椅或双拐行走,但身残志坚的他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并成为一名残疾人举重运动员。
2001年,为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他孤身一人摇着轮椅历时一个月,经过32个县市、行程2495公里,从西宁到达北京。“作为一名运动员,北京能举办这么大的体育盛会,我发自内心的高兴,我希望能将青海人民对于奥运的希望和梦想带到北京,”阿怀民说。
阿怀民表示,那一个月中有诸多艰难险阻。一天在崎岖的山路上突遇大雨,他感冒了,牙也疼得厉害。病痛难耐之时,他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大家对奥运的渴盼,他咬咬牙,一口气喝光了两瓶矿泉水,在风雨中继续前行。
阿怀民说,他对奥运会有着很深的感情。“参加残奥会,为国争光”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如今,成为奥运火炬手是他一生的幸事,他也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参加一届残奥会的比赛。
吴彦俭:残奥名将再续奥运梦想
新华社西宁6月24日电 (记者胡若愚、钱荣)
“望着巴塞罗那残奥会圣火渐渐熄灭,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感到人生就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奋斗。”16年后,我国残奥名将吴彦俭将第四次出征残奥会,只是这次他的身份不再是运动员,而是一名领队。
吴彦俭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6岁那年一场意外,他的左臂被迫截肢。残疾一度使他陷入自卑,但体育使他逐渐找回自信,领悟人生真谛。
吴彦俭说,从高中到大学,他近乎痴狂地踢球、练球,而且是和没有残疾的人一同比赛。他踢过除守门员外的所有位置,大学时还拿过全省冠军。
“也许,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在球场上寻找自信。”他说。
吴彦俭1990年参加全省足球比赛时,省残联工作人员发现他奔跑能力出色,将他召入残疾人田径队。他就此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
“入队后,我接触了许多残疾人运动员,他们在赛场内外、在生活中的那种乐观,那种快乐,深深触动了我。”他回忆说,“我就此树立信心,逐渐克服了遇到的各种困难。”
吴彦俭此后在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中夺金如探囊取物,共收获8个冠军,却一直无缘奥运金牌。
1992年在巴塞罗那残奥会上,他作为中国唯一一名径赛选手,在预赛中就打破800米世界纪录,但首次参加残奥会的他因经验不足,决赛仅列第四。此后,他又参加了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和2000年悉尼残奥会,却始终与金牌失之交臂。
三届残奥会,吴彦俭在800米、1000米和5000米3个项目上共收获3银3铜。尽管如此,他仍是我国在残奥会男子中长跑肢体残疾项目上成绩最出色的运动员之一。
在24日进行的北京奥运火炬西宁站传递中,吴彦俭担任倒数第九棒火炬手。他告诉记者,成为奥运火炬手,他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
吴彦俭还说,作为曾经的残奥运动员,他深切感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非伤残人对残疾人的认同感、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在不断加强。
悉尼残奥会后,吴彦俭退役并进入青海省残联工作。去年5月,位于西宁市郊的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被列为国家残奥运动员训练基地。吴彦俭现在担任我国残奥田径中长跑和马拉松队领队,带队在多巴备战北京残奥会。
“能以这种方式再度参与奥运,为国家作一点贡献,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他说。
吴彦俭所在队伍将有6名队员参加北京残奥会。尽管我国肢残选手在残奥径赛项目上实力较弱,但他和队员们仍将全力一搏。
“毕竟是在北京、在家门口举办残奥会,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吴彦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