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蒙古包头7月9日电(记者张云龙、柴海亮)7月9日下午,草原钢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万里晴空,北京奥运会圣火“祥云”在这里传递,200多万包头人民心迎圣火,祈福奥运。
7月9日14时许,“祥云”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门前广场隆重举行。当火炬被点燃时,人们为之欢呼,为之雀跃,由五星红旗、北京奥运会会旗组成的“海洋”开始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巨浪。
随后,第一棒火炬手胡钢军执举“祥云”火炬,迈着轻松的步伐向前跑去。这是曾为马拉松运动员的胡钢军一生中最不愿意停止的跑步。30多米,不到5分,对他而言道路很短,但心路很长。“在自己的祖国举办一届奥运会,是我个人运动生涯多年的期盼与梦想!”曾获得第八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冠军、现为内蒙古体工二大队办公室主任的胡钢军说。
“祥云”火炬传递从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开始,沿钢铁大街一路西行。在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门前广场,高高地耸立着以三只奔鹿为形象的雕塑,它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标志。
包头,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故有鹿城之称。钢铁大街是包头市最主要的街道,是这个城市的繁盛标志。它的尽头就是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路的两边高楼林立,分布着金融机构、餐饮酒店、党政机关、还有多个公园和休闲广场等。在这个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的城市,以绿化好和城市整洁而闻名。
火炬手尚晓玲今年37岁,是包头市的一名环卫工人。中专毕业的她,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坚持自学,取得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大专文凭,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尚晓玲高举着火炬,精神焕发地奔跑在她曾经工作过的熟悉而又顿感陌生的钢铁大街上,她的人生之路上又多了一行新的、珍贵的、令她终身难忘的脚印。
钢铁大街的两边鲜花锦簇、旗帜招展、人群攒动、欢呼声不绝于耳。65岁的包头市青山区环卫局工人康敬盈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站在人群里,眯着眼看着火炬手从自己眼前跑过,她笑了,风吹拂着她鬓角的白发。很少有人知道,她早上7点就来到火炬传递的起点,做清扫工作,并将它保持到火炬传递仪式开始。有时,不知风从哪里刮来一片落叶,老人便追着跑,将它收进垃圾桶里。到了火炬传递结束后,老人又要清理“欢庆”之后留下的各种碎片。
“只要大家高兴,北京奥运会能办好,我这个老太婆吃点苦也是应该的。”老人说。
“祥云”火炬一棒接一棒地向前“跃动”,两边有美丽的姑娘跳着蒙古族舞蹈、有快乐的老人扭着秧歌队在迎接。
在银河广场,聚集了上千的群众,人们翘首以盼火炬的到来。当火炬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这个包头市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广场上,音乐喷泉“欢腾”四射,欢呼声、擂鼓声激荡云霄。
像在此前每一站一样,火炬手们在交接时,做着各自独特的动作,或击掌,或拥抱,或握手,或弯弓射大雕……当火炬手、包头籍歌手杨坤出现时,现场又多了些许歌迷的尖叫声。
最后的激情由“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点燃,在包头市传递路线的终点——阿尔丁广场,这对曾在44年前为保护集体羊群而被冻伤致残的英雄姐妹联手点燃了圣火盆。15时许,在响彻云霄的“北京加油”“奥运加油”声中,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又轻快地写下了一个逗号。“祥云”在包头市的传递路线全长4.3公里,共有104名火炬手参加传递,是“祥云”在内蒙古传递四城中路线最短的。
综述:奥运圣火跨越黄河两岸 “绿色”“文明”交相辉映
新华社内蒙古包头7月9日电(记者张云龙、柴海亮)“祥云”火炬9日完成了“一站双城”传递,从“草原明珠”鄂尔多斯的“绿色之旅”到“草原钢城”包头的“文明之旅”,其间跨越母亲河黄河,让世人领略了蒙元文化的辉煌和现代工业的都市文明。
9日上午,数千名身着盛装的蒙古族少男少女,在成吉思汗陵宫门前表演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节目,筷子声声舞不停,琴音高亢马头昂。衬着蓝天白云,金碧辉煌的成陵宫更显恢弘气势。
亚特兰大残奥会标枪冠军哈斯劳举起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棒火炬,这位土生土长的冠军,正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上。
在成陵景区的传递中,有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在草原上缓缓展开。据鄂尔多斯体育局副局长张莉说,这面五星红旗面积达到4400平方米,已经在三亚和丽江的火炬传递中展示,此后将回到北京,在一个月后亮相奥运会开幕式。
鄂尔多斯的传递分成两个单元,成陵景区结束后,火炬转场至康巴什新区传递,传递线路总长6.3公里,共有104名火炬手参加。
位于黄河两岸的鄂尔多斯和包头渊源颇深,一个是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财政收入最多;一个是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自然环境,鄂尔多斯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包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两个城市携手染绿黄河岸。
当天的传递再次将两座城市紧密联系起来。鄂尔多斯传递结束后,圣火团队马不停蹄赶到包头。一进市区,道边密密的垂柳像绿色的屏障,在酷热中带给人们丝丝凉意。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前,动感、激昂的表演仪式后,著名马拉松运动员胡钢军领跑包头104名火炬手的第一棒。
当“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共同举起最后一棒火炬,点燃圣火盆时,包头市4.3公里的传递达到高潮。
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副主任林晓华高度评价了鄂尔多斯和包头的传递,称这是“圣火从奥林匹亚至北京传递中令人十分难忘的一天”。
“祥云”降临,草原祈福,草原各族人民纷纷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祝愿。鄂尔多斯牧民额尔敦其其格将自己花费120天亲手制作的传统刺绣“奥运圣灯”送给奥组委,包头市赠送了一件五鹿景泰红瓶。正如玉荣所说:“草原儿女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祝福奥运会圆满成功!”
10日,“祥云”将在“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传递,这将是内蒙古境内的最后一站传递。
草原英雄小姐妹:用圣火点燃草原人民喜迎奥运的激情
新华社内蒙古包头7月9日电(王宇天、白冰)北京奥运会火炬9日在草原钢城包头市传递,龙梅和玉荣作为当地104名火炬手中的最后一棒火炬手,同举一把火炬在终点点燃了圣火盆。这对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在历经40多年后仍然为众人所知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今天,姐妹俩同举圣火,将草原人民喜迎奥运的激情点燃并推向高潮。
当龙梅和玉荣点燃奥运圣火盆的刹那,人们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44年前。1964年2月9日,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为了保护公社的羊群,在零下37摄氏度度、积雪深达一尺的寒冬里奔走了整整一天一夜,羊群保住了,姐妹俩却被严重冻伤,姐姐失去了左脚拇指,妹妹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从此传遍全国,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龙梅、玉荣现状如何?这恐怕是国内外听说他们事迹的人十分关心的。1965年,姐妹俩在家乡百灵庙上了小学。1970年龙梅参军,玉荣上了中央民族学院附中。龙梅1971年入党后,被保送进了包头医专和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现任包头市东河区政协主席。玉荣在民族学院附中毕业后,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后在乌兰察布市任团委副书记,今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厅级领导干部。
“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希望包头建设得更美丽,人民更加幸福。”龙梅告诉记者,自从成为火炬手的那天起,她就精心准备着,希望自己能圆满完成火炬传递任务的同时,也能把草原人民喜迎奥运的激情传递和展现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