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苏海萍 公兵 李宝杰)北京奥运会赛艇、皮划艇静水、激流回旋、马拉松游泳比赛,都将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进行。说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小,因为它仅仅是北京奥运会赛场中的一个;说它大,不光占地2430亩,集动水与静水于一体,而且细细打量,场馆处处都折射着北京奥运会的“绿色、科技、人文”理念。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赛场
说起这座水上场馆内的高科技,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场馆副主任张香东用的第一个词就是水。
张香东说,和之前的奥运会相比,观看和采访北京奥运会赛艇、皮划艇激流回旋等项目的观众和记者将不用再往返于不同赛场之间。这是因为水上公园通过科学规划和高科技运用,解决了动静水赛场结合的难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上赛场。
张香东解释说,这主要是场馆在动、静水比赛场地之间修建了热身赛道,同时也规划出一片宽阔的水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避免了动水比赛时对静水水面带来的影响。而动静结合之后,既能做到赛后利用时项目之间的互相带动,也在赛时运营上节省了大量资源。
针对“水”字做的文章还不仅限于此。由于赛场内的水体基本为死水,不具备自然循环保洁的条件,如果光靠补水和换水来保持水质,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为此,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采用将静水区和动水区打通,让动水区成为整个赛道水循环的“动力”。同时在动静水之间的训练道下建造了微污染循环处理器,每天对7.2万立方的水进行臭氧过滤和紫外线消毒,避免了大面积换水带来的浪费。而装置的尾水处理站,则可将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公园内花草树木的种植,沉淀物可作为肥料。
除此之外,公园内80多种树种的喷灌全部由计算机控制进行,根据不同树种实行的分类喷灌,每年将节水30%;赛道两侧建立的雨水回收器,能使90%的雨水回收,保障公园补水的自给。
内部循环的绿色公园
既然是人工建造的水上赛道,必然缺不了对土的处理。因此,张香东用的第二个词便是土。
顺义奥林匹克公园绿化和水域面积占总公司面积的82%,赛后将扩大为86%。然而,公园在建设之前仅仅是一片荒滩,而且全部都是粉细沙。
张香东告诉记者,对这些沙子的处理在公园建设之初曾一度是个大难题,但出于对环境考虑,公园建造者还是决定将挖出的粉沙全部进行“内部消化”。在和清华大学水利建设设计研究院合作后发现,在这些粉细沙层上面还有40厘米左右的种植土,于是采取先分离种植土,之后通过加钢筋、凝固剂和水泥等办法将沙子在公园内部堆成小山,之后再铺上种植土绿化环境。
张香东对此很是自豪:“我们建造这座场馆既没买一车土,也没运出一车土,节约了近一亿元费用。而且在如何利用劣质土方面,也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
从“好运北京”测试赛开始便一直在场馆内服务的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公园里已经形成了良性的生物链,青蛙、鸟类等动物随处可见,所以场馆内很少见到蚊虫了。
人性化设计的温馨大家庭
硬件装备固然重要,但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也是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一点在记者工作间就有充分感受。
尽管只是临时搭建的板房,但进入工作间,记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钢架支柱上缠绕的绢质小花,工作台上放的小花篮,以及进门地板上铺的红地毯,还有手机电池智能充电器,甚至空气清新机等。
负责这里工作的新闻运行经理杨永平说,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记者,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设计的,所以志愿者们从颜色搭配和物件配备上都花了不少心思。据介绍,为使记者更好地休息和放松,在媒体休息间特地配置了10个软质沙发,以及电脑和电视等设施。
场馆内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记者,在很多地方对运动员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场馆的建筑物均为灰色调,这不仅是用于吸光,不产生光辐射,还希望运用冷色调帮助运动员调节心情,保障比赛的发挥。除此之外,公园内的建筑也处处体现水上特色,让运动员产生亲近感,比如赛艇艇库的顶部就是根据赛艇底部的造型修建的。
张香东告诉记者,场馆在户外还搭建了运动员家属会见区,方便与家属交流。另外,为使运动员可以全心投入比赛,场馆还特意对运动员赛前各项程序性检查进行调整,尽量压缩时间。他举例说,现在运动员从称艇、检录、尿样储存到下水、划入比赛水域,所花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