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最新报道
 
中国力量势不可挡--写在中国举重队奥运大捷之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王恒志 吴陈)中国举重队“疯了”!

    八金一银的战绩睥睨群雄,中国举重队创造自己奥运会历史最佳战绩!

    “就比例而言,这是我们最成功的一次。非常完美。”中国男队总教练陈文斌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北京奥运会上,陈文斌六名男弟子出战五个级别,共拿下四金一银,其中四金追平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绩,是悉尼和雅典两届的总和。不过,陈文斌没有提及的是,24年前的奥运会举重比赛,苏联和东欧诸强都没有参赛。

    就比例而言,中国女队更是完美。四人四金重塑了八年前悉尼的辉煌,更辉煌的是,每个级别的对手都对她们望而兴叹:“中国选手太强大了。”

    还有他们创造的那些历史:陈燮霞为中国军团夺得北京奥运会首金,陈艳青成为首位女举奥运会卫冕冠军,刘春红成为举重场上和中国军团首个破世界纪录的人、曹磊的夺冠让女举实现奥运金牌“满贯”、陆永打破中国男举大级别奥运无金历史……

    “这是中国举重厚积薄发的结果。”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说。在他看来,扎实的基础、强大的精神力、出色的临场指挥、还有主场作战的氛围都是中国举重队能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当成绩被提了再提,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的事:曹磊的母亲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石智勇受伤后甘为队友做绿叶,一个月前陈燮霞还是个伤号……

    中国女队总教练马文辉在提及告诉曹磊她母亲去世的消息这件事时,说:“我相信她能承受这种压力。”

    石智勇因伤退出比赛后说:“这(更改重量迷惑对手)是我唯一能为中国队作的贡献。”

    “我们希望的,就是在北京赛场上展示更多更强的中国力量。”这是马文广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本届奥运会上,无论是领先对手10公斤以上的中国女将,还是拼到最后一刻的银牌得主李宏利,无论是反败为胜的陆永,还是因伤离场的石智勇,他们都当得起“中国力量”四个字。

    在中国队最后一名出场的选手陆永拿下金牌后,中国队成员们都涌上举重台,在台上,他们打出了那条传说中的条幅,上面的八个大字展示了中国举重队的气魄和信心:“中国力量,势不可挡!” 

中国举重能否延续“梦八”辉煌
——写在中国举重队北京奥运会大捷之后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王恒志 刘阳)十人参赛夺取八金,中国举重队配得上“梦八”的好名字。从雅典的五金到北京的八金,中国举重队创造了奥运历史的金牌数量的新纪录。这能否在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上得到延续,抑或只是成为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中国举重在展现辉煌的背后,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考验。

    “这些小将能打到2012年”

    18岁的龙清泉、20岁的廖辉、22岁的陆永……对于中国男队总教练陈文斌来说,四块金牌固然是一份喜悦,如此年轻的运动员拿到金牌更是一份狂喜。

    国际举联技术官员阿提拉在龙清泉夺冠后赞誉说:“小级别运动员往往要举起比自身重得多的重量,他们才是举重界的明珠,他今天的夺冠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近一年来,中国男队小将的迅速崛起,在打破了中国男举原有格局的同时,也让新鲜血液成为男举塑造辉煌的关键词。“这些小将能打到2012年。”陈文斌说这话的时候,有种喜不自胜的兴奋。

    国际举联主席阿让则幽默地说:“如果你看过了中国举重学校,你就不会奇怪中国为什么那么强大。”

    女举辉煌之后的隐忧

    相对于男举的成绩,女举再次夺得四金,并且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似乎更有完美之感。但也恰恰是女队,在辉煌背后反有几多隐忧。

    陈艳青和刘春红是卫冕冠军,两个“新人”陈燮霞和曹磊却都已25岁上下,女队最年轻的居然还是刘春红。近的不敢说,至少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队将大换血一次。然而问题就是,在后备人才号称天下无双的中国女队里,这次居然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现象。

    “现在我们的年轻选手确实还有差距,后备人才跟不上主力队员的实力,有点断档。”尽管本届取得了好成绩,中国女队总教练马文辉更担心女队的未来。

    这点在去年的城运会也可见一斑,那些在2012年正是当打之年的女孩子们的成绩,普遍要比一线选手低十几甚至几十公斤,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中国女队的后备中还少几个“天才”。

    对手实力不容忽视

    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清醒地指出,北京奥运会的成绩一方面固然是中国队自身战斗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对手普遍“疲软”也是重要因素。

    在前些年一直和中国女队抗衡的俄罗斯女队本次表现非常一般,仅和去年世锦赛相比,她们的成绩普遍“缩水”10公斤以上,这让中国选手的夺冠毫无悬念。

    伤病也成为一个拦路虎。俄罗斯女举75公斤级名将扎博洛纳娃因伤缺席、土耳其神童穆特鲁也选择了放弃。

    即便如此,中国队的对手依旧很强大。土耳其新人厄兹坎失利后被本队认为是“下届女举48公斤级的冠军”,俄罗斯75公斤级小将叶夫斯秋欣娜在马文广眼中是“极大威胁”,朝鲜男举队员普遍年轻气盛,男子56公斤级上的印尼小将伊拉万今年也只有19岁……这些选手毫无疑问将是下一个奥运周期内中国的主要对手。

中国举重的四年“情报战”
——写在中国举重队北京奥运会大捷之后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刘阳 岳连国)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中国女子举重队上来就被打得措手不及,本以为稳拿的48公斤级冠军让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过的土耳其“黑马”塔伊兰拿走。

    “中国举重应该多打‘情报战’。”一些举重专家赛后痛心疾首。

    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举重10人参加9个级别拿下8金1银,其中女举4人参赛全部夺金,创造了中国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金牌纪录。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表示,中国队打了一场胜仗,胜在实力、胜在“情报”。

    这场“情报战”打了4年,中国队的官员和教练员从来就没敢轻松过。

    雅典的教训,让中国队突然意识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会举杠铃”已经无法让自己屹立在世界举重的最高点。女举总教练马文辉15日告诉记者,从雅典奥运会后,每年的国际比赛,中国队都会派专人负责比赛录像、科研人员分析对手情况、打探强手训练信息。“今年的欧洲锦标赛,没中国人参赛,但我们特别派了三个人去观察‘敌情’,收获很大。”马文辉说。

    不仅是欧锦赛,就连强国的全国锦标赛也被中国队列入“考察”范围。今年5月,俄罗斯全国举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前,女队悄悄派遣了一支小分队到俄罗斯观赛。“可惜人家不让看比赛,我们只拿回了比赛成绩。他们的成绩不是很高,至于人家到底是用了几分力气举出这个成绩,我们不清楚。”马文辉现在提起还有些惋惜。他知道,每个队都在奥运会前都会大放“烟幕弹”。

    此外,中国队还亲自邀请对手到中国训练。去年12月,福建马江举重基地便迎来了韩国举重队,李培勇、张美兰等中国的主要对手都在其中。男队总教练陈文斌说:“一方面中韩两队可以在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韩国队的训练情况。”韩国队也“不傻”,在马江只是进行放松训练,并没有暴露真正实力。

    马文广说:“奥运会前,每个队都会隐藏实力并且积极打探对手实力。”

    有时候,中国队的教练们还主动扮演“间谍”角色。去年世锦赛女子69公斤级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文辉就自己去问冠军得主、俄罗斯人斯利文科的训练成绩是多少,小姑娘一五一十地回答后,终于明白上当了。当马文辉再次提问时,她干脆回答说:“我不能告诉你。你能告诉我刘春红的训练成绩是多少么?”

    中国队还积极通过媒体、留学生等各个渠道了解国外对手信息。偶尔,他们也会被“假信息”所困扰。在女子75公斤级比赛前,中国队从别国选手处获知,俄罗斯人叶夫斯秋欣娜的训练总成绩达到291公斤,比曹磊高了近10公斤。“那晚我失眠了,直到早上4点才睡着。我在想如果俄罗斯人真举这么多,我们该如何改变战术应对她。”马文辉透露。

    结果并不像马文辉想的那么复杂。叶夫斯秋欣娜在15日的比赛成绩只有264公斤,不仅没有达到291公斤,还比她自己去年世锦赛成绩缩水了14公斤,让马文辉白失眠了一把。但是马文辉说:“无论是什么消息,我们都有个精神准备。我发现,只要做好了最坏的精神准备,‘打起仗’就更加有底、更轻松。这和雅典奥运会时我们的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在收获八金后,中国举协主席马文广却异常低调,他说中国选手在比赛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好。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国队更要小心“藏在暗处”的对手。他举例说:“女子75公斤级我们虽然拿了金牌,但俄罗斯真正的高手因伤没有来。得铜牌的叶夫斯秋欣娜年轻有为,她今后上升的空间很大,中国队需要小心。”

    看来,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举重队将要把这场“情报战”进行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