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高鹏)今年8月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后,北京还将承办第十三届残奥会。“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北京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在本月29日举行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国际论坛上,长期从事残疾人事业的赵济华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优质服务以及观众的热情参与是成功举办残奥会的关键,因此他建议加强对社会各界的残奥培训。
今年65岁的赵济华曾在中国残联工作近20年,连续参加了汉城(现为首尔)、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四届残奥会及第三至第八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目前担任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顾问。他表示,由于对残疾人的心理缺乏了解,筹办残奥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很有可能遭遇事与愿违、好心办错事的窘境,“这也是残奥会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回顾以往大型体育赛事,尽管规模和特点不尽相同,但志愿者的参与,始终是赛事组织工作中的一道靓丽风景。赵济华表示,较之健全人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组织与介入,对残疾人体育运动会来说更为重要,是残运会成功与否的生命线。他举例说,盲人门球赛事志愿者在比赛场地捡回球后,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样把球递到盲人运动员手中,而是在盲人运动员面前将球拍向地面,让盲人自己捡回反弹起来的球。
“只有志愿者具备专业素质,运动员才能顺利地比赛,”赵济华说,“因此,残奥会志愿者必须改变对常规赛事服务的惯性思维模式,认真学习和摸索残奥项目的竞赛特点和志愿者服务规律。”
“只见场内运动员孤独比赛,不闻台上观众欢呼助威声,”赵济华介绍说,上座率低是历届残奥会面临的一个尴尬。
据北京奥组委统计,2007“好运北京”国际盲人门球赛和2008轮椅篮球邀请赛观众平均上座率不足四成。不仅如此,进场观众中有一多半看不懂比赛。
赵济华表示,由于社会公众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缺乏了解,加之媒体对残疾人体育宣传较少,导致公众对残奥会十分陌生,对于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存在心理障碍和种种误区。
为此他呼吁,一方面要加强媒体对残疾人体育及残奥会的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应动员并组织群众观看残奥会比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这样既能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