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爆竹趣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最早的爆竹只是将竹子放入火中焚烧, 因会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故称爆竹。南北朝时梁朝入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的习俗,说:每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山臊是什么呢?宗懔援引《神异经》解释道:西方的山中有一种怪物,身高仅一尺,长一只脚,这种怪物“性不畏人”,谁触犯了它,它就让谁犯塞热病,这种怪物名叫“山臊”。“以竹著火中,扑噼有声,而山臊惊惮。”由此可见,“爆竹”是为了驱赶瘟神。历代相传,燃放爆竹就成了驱邪避崇、迎新纳福的习俗。

  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的句子,即指爆竹。自宋代开始出现用纸张包裹火药的爆竹,并制成鞭炮,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经提到西湖少年竞放爆竹的事,并记载了岁除时爆竹的花色品种“有的果子人物等类不一”,又说这些爆竹:“内藏药线,一觱连百余不绝。”大约是指当时的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中记录了一首“乡谚”: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爆。”

  这记载都反映了清代民间对爆竹的重视,爆竹已成为新年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物象。对于当时燃放鞭炮的情景也可以从古籍中寻见。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说: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也说:

  “一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崇加,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震天雷。”

  农历除夕燃放爆竹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除夕全国无数人家都在子夜燃放爆竹,连台湾省也不例外,娄子匡、许长乐所著《台湾民俗源流》中说:

  “台湾民间,春节迎新,谓之‘开正’,焚香,放鞭炮,开门大抵按农历历书上所定的吉时。”

  现在,鞭炮已成为新年的标志,标明节日的来临。

  爆竹除了在新年时燃放之外,迎神、赛会、祭祀、祈祷等民俗活动中隆重热烈的场面也要燃放,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写道:

  “五月初二日,京畿致祭财神,燃放鞭炮,昼夜不休,商店尤盛。”

  现在,这种于祭祀活动中放爆竹的习俗仍盛行民间。河南省淮阳县的伏羲太昊陵前经常有前来祭礼的人群,人们竞相焚香膜拜并燃放鞭炮。当地的谚语说:“烧香放炮,人祖爷知道。”浚县两山寺观林立,前来上香朝顶的人们也要燃放鞭炮,当地谚语说:“放火鞭,保平安!”近代以来,这种习俗流传很广。鞭炮的用途早已超出了起源时期“驱瘟神”的范围,演化为一切喜庆、隆重场合的重要标志。现在,无论婚嫁、祝寿、商店开张、工厂开业还是新屋上梁,几乎没有不放爆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