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大厦
——“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田雨)“十五”时期,我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为实现“十五”计划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城市到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2005年9月5日,中央文明委办公室在媒体和网站上公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候选名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广泛关注。10个全国文明城市、3个全国文明城区更是成了焦点。这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20多年来第一次评选全国文明城市,也是继1999年和2002年表彰两批121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后,第一次“少而精”地给少数城市(区)戴上“全国文明城市(区)”的桂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走上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轨道的同时,评选所引起的冲击波,激励着所有城市奋发进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田野。各地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2005年12月14日,130个全国先进文化馆(站)、先进农民文化大院(文化户)、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基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在京受到表彰。他们扎根基层,以先进文化滋养着农村沃土,不断探索服务农民的新思路、新办法,走出了一条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讲科学讲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明新风进万家”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群众树立文明科学意识;“百村万户宣传文化示范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扎根”工程的实施等,为农村培养造就了一批“不走的”农村骨干人才,建设了一批符合实际需要的阵地设施,示范带动了广大群众科学生活、科技致富。文明新风吹遍希望的田野,给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注入了源源动力。
“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这是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中的一个倡议。各地各部门围绕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文明礼仪是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各地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三下乡”“四进社区”“三讲一树”、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等活动有声有色,引导人们自觉维护道德规范,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社会和谐之花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绽放。
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大网络正面引导力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懂得一个道理: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更有意义。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关心未成年人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中宣部、教育部适时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公安部启动清理整顿互联网专项斗争,文化部打击黑网吧集中行动持续不断,广电总局推出净化荧屏举措。各地各部门把竭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向中小学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等赠送《永远的丰碑》光盘及配套书籍。民政部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活动中来。
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正以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身份,从本职工作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构建我们民族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大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