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是野蜂较活跃的季节,人们登山、野游和晨练,要小心野蜂袭击。
野蜂大都是毒蜂,种类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马蜂和胡蜂两种。马蜂又称黄蜂,因其胸、腹部连接处明显缩窄,而显得好似有一个细“腰”,而被人称为细腰黄蜂。
比马蜂厉害的是胡蜂。它体型大,性情凶猛,且毒性猛烈。胡蜂筑巢干树冠、树洞和土穴,民间有“天包”和“地包”之称。“地包”不易被人发现,若踩到“地包”,狂怒的胡蜂认为领地被侵犯而疯狂蜇杀游人。胡蜂巢的形状、大小和质地与马蜂迥然不同:形状似企身南瓜,小的如人头,直径不超过15厘米;中等的如老虎头,直径约25厘米;大的足有酒埕大,直径可以超过50厘米。因此民间有人头蜂、虎头蜂和罂蜂(粤西)等别称。蜂巢呈木质,外观似朽木树皮。巢四周封闭,仅留进出通道。翌年春暖花开,又在老巢上繁衍生息,经过多年“添砖加瓦”,巢大如埕,内有“雄师百万”,连猛兽飞禽对它也“敬而远之”,不敢“染指”!
野蜂腹末端有毒腺,毒腺与蜂尾刺相通,蜂毒含有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物质,对人体有致痛、溶血、出血、神经毒等作用。被野蜂蜇伤后,轻者局部红肿、刺痛,重者则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因溶血而引起血红蛋白尿,使肾小管阻塞。蜂毒液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若作用于心脏,则可引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作用于肝脏时,则可导致黄疸、出血等。此外,中毒后,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在山野上游玩,若遇见野蜂窝,最好绕道而行,避之则吉。一旦不小心触动有马蜂的树枝、草丛,引起群蜂骚动,千万不要慌张失措拔腿狂奔,而是利用地形或障碍物的遮挡马上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再慢慢移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头颈。即使可怕的毒蜂围绕着你乱飞乱舞,甚至有个别落在你的身体上千万不要拍打,也要坚持下去,忍耐一二十分钟,等这些狂怒的野蜂恢复平静之后,再慢慢地、试探性地向后退出“是非之地”。
在山野中游玩不要抹香水,以防野蜂闻风而至;也不要穿得花枝招展,以防野蜂误会;携带的甜食和饮料要尽量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
一旦被野蜂蜇伤,不要惊慌失措。一般来说,健康人同时被200只蜜蜂蜇中,救治又不及时,才会有生命危险。若被三几只蜜蜂蜇伤,立即拔去毒刺,再用干净水冲洗伤口,很快便会恢复如常;若被两三只马蜂或一只胡蜂蜇中,则万万不可大意,必须用随身携带的蛇药捣烂外敷,并立即送医院治疗。对被野蜂蜇伤的病人,急救措施主要是抗休克和抗过敏。(胡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