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庆直辖十周年>> 直辖后大事记
 
重庆环境治理整顿“三大”工程的开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8日   来源: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


北碚污水处理厂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紧紧围绕“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以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逐步改善大气环境。重庆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重工业为主,且在布局上过于集中;重庆市主城区位于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煤的硫和灰分含量都很高;土质以黏土为主,极易产生扬尘。因此,长期以来,重庆主城区大气污染问题一直较为突出。为改善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从1998年起,重庆市编制并组织实施了《重庆市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控制尾气超标机动车上路行使,并先后在全市餐饮、服务业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实施了主城区“清洁能源工程”、“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和进一步控制尘污染措施。200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全面实施主城“蓝天行动”,从控制扬尘污染、燃煤及烟(粉)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保护及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善主城区的空气质量。目前,“蓝天行动”进展顺利,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加强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水库近90%在重庆境内,库区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制约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由于长江流速减缓,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减少,对重庆市的水环境保护任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重庆市出台并实施了《重庆市长江三峡水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淹没工矿企业迁建规划》。以此加强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市政府于2005年启动实施“碧水行动”,从饮用水源保障、城镇生活污染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农村水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环境监控和风险防范、环境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特别是饮用水环境的安全。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是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时中央交办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由于重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历史欠账较多,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近年来,重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强了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通过大力搞好城乡建设规划布局,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景区和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活动。建设“长防”、“长治"J2程,实施退耕还林(草),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2005年,市政府实施“生态行动”。该行动以生态示范区、环境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控和评估为突破口,建立生态环境统一监管机制,特别是协调好生态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通过实施重庆环境治理整顿的“三大”工程,重庆市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2000年以来,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比例逐年上升(2000-2004年分别为51.1%、56.7%、60.5%、65.2%、66.4%)。三峡库区蓄水以来,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27个段面水质总体稳定在II—111类水平,水质较好。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改善重庆投资环境、提高重庆城市形象、促进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