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建立缉私新体制 开创打私新局面>> 普法知识
 
走私犯罪侵犯了谁的利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2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走私犯罪不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尤其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它没有直接的被害人,甚至可以使个别人、局部区域致富,不象杀人、放火那样直接引起大的民愤。因此,人们对走私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许多人包括个别地方政府对走私犯罪不是深恶痛绝,有的甚至对走私犯罪进行放纵、纵容。也有的人认为走私犯罪与自己无关,听之任之,甚至争相购买走私货物、物品。这些错误的观念的存在,就是很多人没有看到走私犯罪无法估量的巨大危害。

一、损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都要通过海关监管,对进出口货物及其他物品的品种、数量实行控制和监督,以保障国家经济独立,保证国内工商业正常发展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走私犯罪通过破坏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而破坏我国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的主权。

同时,走私还危害了国家安全,武器、弹药、核材料等杀伤性极大,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极大。一旦武器、弹药、核材料等走私进境落入社会上不安定分子手中,或者走私出境落入国际上的敌对分子手中,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因此,严厉打击走私是国家反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基础。走私分子通过偷逃国家应缴税额,低价销售走私货物、物品,以不正当竞争压制合法经营企业,严重破坏了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其本身就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非经济活动。大量的走私商品消耗了国内正常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三、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税收是国家最有力的财政工具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海关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的代征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不入地方财政,而是直接缴入国家财政,海关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的代征税在国家中央财政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我国大型的投资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投资完成的,如三峡工程的总预算是1300亿元人民币,这是任何一级地方财政都无法承担的。在缉私部门查获的走私大案中,动辄偷逃税几千万、几亿,无疑于挖国家的墙角。

四、冲击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政治独立、民族进步的经济基础。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工业产品的质量、价格等与国外相比还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强,大量的走私货物、物品进入国内,会冲击国内市场,影响民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国内民族工业的萎缩,给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二十世纪上半业,由于海关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外国列强大肆走私,向我国输入鸦片和其他工业产品,从我国掠夺大量廉价的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从而窒息和扼杀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致使民族企业纷纷倒闭,民族工业濒于崩溃,使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受奴役的屈辱和贫困的地位。建国后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坚决惩治走私犯罪活动,才能保护民族工业,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败坏社会风气,诱发其他犯罪

走私严重的地方往往是“黄、赌、毒”泛滥的地区,淫秽物品和毒品走私不断侵蚀我国的沿海和边境地区,并逐渐深入到内陆,导致卖淫、嫖娼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日益蔓延,不仅侵蚀了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走私会大量滋生腐败。走私分子为寻求庇护者,不择手段拉拢和腐蚀一些意志薄弱的党政干部和执法人员。如震惊中外的厦门“4.20”走私大案。厦门远华集团公司从1996年至1998年上半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大规模走私成品油、植物油、汽车、香烟、胶卷、电子器材、纺织面料等货物,价值530亿元人民币,偷逃税额300亿元人民币,涉案党、政、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300余人。因此,打击走私,有利于从源头上扫荡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温床,还社会一个洁净的环境。(海关总署提供)